榆阳区李官沟村荒山流转整体治理
人物简介:李增泉,1957年生于榆阳区安崖镇一个小山村,现为榆林市金泉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2001年开始承包荒山造林,连续五年被评为“榆阳区造林绿化先进个人”,2007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农户”。
榆阳区古塔镇余兴庄办事处李官沟村地处该区东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峁梁起伏。因为农业条件差、交通不便、教育落后等原因,农民难以脱贫致富。2004年,榆阳区政府将李官沟村整村搬迁到农业条件较好的北部草滩区。从此,李官沟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空壳村”,仅剩20多座荒山,由余兴庄办事处代管。2012年,李增泉与余兴庄办事处签订协议,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以9万元金额30年为期限承包了这些荒山,总面积10448亩。
与林结缘,不懈奋斗
我以前是粮油贸易公司的,最早在粮站工作,后来调来榆林。1997年我创办了金泉实业公司,1998年国家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9年我与榆阳区麻黄梁镇的十八墩等6个村子签订了3万亩荒山治理协议,到2007年全部完成造林。我现在的苗圃基地就在麻黄梁。
2002年我在老家安崖搞了100亩退耕林,现在长势非常好。我家里过去都是农民,有承包地,我就把自己的地退耕了。因为这些地是分散在各处的,我就和别人兑换在一块儿,种樟子松和杏树。
2007年我去湖南开了退耕还林会议,那会儿我的退耕面积只有100亩。在当地参观了几个点,都是10亩、8亩的,其他参会代表们的退耕面积也大都是十多亩。咱们这边地广人稀,农村人口又大都走了,好多村子都成了空壳村,土地流转更容易些。
我做林业开发一方面是兴趣,和大自然接触,感觉很舒服。以前也坐过办公室,当过领导,总觉得很乏味,做不下什么事情。另一方面是现在政策好,允许你做这些事情,你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能发挥自己所长,有成就感。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大胆地干,还能受到支持。过去想干不让干,说你是“搞资本主义”,还“割资本主义尾巴”。
综合开发,规模经营
我现在总退耕面积达到1万多亩,据我所知全市个人退耕面积再没有比我大的,有些3000亩、2000亩,还都是搞农业综合开发,退耕的话顶多就是百八十亩。
李官沟村离乡政府有6公里路,我最终要把这个村打造成生态旅游区。有采摘园、民俗风情园、农耕文化展览馆等。因为退耕还林有一定经济效益,但是利很薄,现在国家标准是第一轮每亩补160元,第二轮是90元,8年一个周期。我得搞综合开发提高收益,一是造生态林,一是经济林,还有就是做旅游开发。
这边的耕地产量低,都是靠天吃饭。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周围的人还很密集,尽管产量低,每年给国家交的粮食还很不少,贡献很大。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看不下种地了。广种薄收,效益不行。过去交公粮、交农业税,现在都免了,倒补贴上还没挣头。种地三年攒不下一万元钱。到秋季乡政府来人验收退耕地,如果树坑里的草没锄,就不给补钱了。也就年龄大一点的会上山锄草,年轻的都住城里,也不要国家给补钱反正草也不锄。
经济林的树种主要是大扁杏,油松的松子能榨油,但是效益也不好,因为产量低,而且都长在荒山上,不便采摘。
大扁杏抗旱能力强,成林后,每株每年能收入100-200元。例如我栽上80000株大扁杏,成活率就算上80%,能落下60000株左右。按每株收入100-200元算,每年的产值在几百上千万元,这样,我的经营就能持续了。牧场那边我们准备养牛、羊、鹿等100多头大动物。还搞了大棚,准备栽樱桃。
李官沟村民都移民了,但是留下的窑洞都是人家的产权,我做民俗风情园,得用人家的窑洞,到时候也得给原主人补钱。土地流转实际就是承包,我是从村集体租出来,农民能有分红。这个村子是个空壳村,农民都走了,土地由办事处代管,所以我才能整体承包。个人的地,人家也不给你包。榆阳区的小壕兔、孟家湾就存在这种情况,空沙梁人家也不给你承包造林。因为你搞了退耕还林,国家给你补贴之后就不能随便开垦。这样就算承包到期,村民收回自己的土地,也不能开垦,除非经过国家审批。如果他不承包出去,即使撂荒了,他什么时候想再种地了,就可以直接种。
修路架电,夯实基础
从2012年底开始,三年来我在李官沟投资了上千万元,基础道路、人工工资、树苗是大块。之前村里连条像样的土路都没有,都是羊肠小道。我自己修了16公里水泥路,总投资几十万元钱,这是我自己给自己做的工程,和一般的不一样,路很结实,设计标准高。李官沟村民移民后,山上的电线杆、电线都被人破坏了,我们承包后才又花了32万元重新架上电线,这才像是人住的地方了。
我造林是“不留死角”,只要人能去了的地方都造林。苗木投入上千万元,人工不多,现在总投入几十万元,机械用的多,总投资大概有200万元-300万元。我们平均每天要用30
人左右。我在村里已经修了两个大坝,都是向水利局申请的项目。还准备再修一个。坝里的积水可以给山上树苗浇水,坝梁正好把几座山连了起来,这样交通更便利,便于以后搞旅游开发。
李增泉口述 申元元 张学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