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马文瑞
来源:未知
浏览量:
2456
发表时间:
2015-03-02 11:10:32.0
打印本文
马文瑞(1912—2004),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高家坪乡马家阳湾村(今子洲县)。1926年冬,马文瑞秘密加入共青团。1928年,马文瑞考入米脂县城的三民二中。同年5月5日,因领导学生声讨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 “济南惨案”和妥协不抵抗的国民党政府,被迫离开学校,开始了一个职业革命家惊心动魄的一生。
1928年,马文瑞转为中共党员,同年8月任共青团绥德县西区区委书记。1929年春,陕北遭遇连续两年的大旱,颗粒无收,广大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而地主豪绅却利用灾荒欺压百姓,发家暴富。时任中共绥德县委常委兼团县委书记的马文瑞与呼永华、冯启民等中共县委负责人秘密发动绥德灾民的要粮斗争。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斗争,使当地党团组织在农民运动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1930年8月起,马文瑞先后担任中共安定县(今子长县)北区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县委书记等职。“立三路线”影响到陕西,马文瑞自觉抵制“左”的干扰,保存了安定县的革命力量。1931年秋,晋西游击队西渡黄河来到陕北,马文瑞带领安定县委全力投入动员兵员和筹集物资的工作,
同时派人与在甘肃南梁一带活动的刘志丹取得联系。为晋西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做出重要贡献。
1932年2月,马文瑞任中共陕北特委南路特派员,负责恢复清涧、延 川、安定、延长、延安等县党的组织。此间,他还到横山、榆林等白色恐怖更为严重的地区开展工作。1933年任中共陕北特委委员、共青团陕北特委书记。参与领导筹备陕北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会后,面对国民党的疯狂镇压,他组建神府等游击队,创建陕甘边赤川、红泉两县苏维埃政权。
1934年2月,马文瑞奉命去三边西北军中开展兵运工作。成功的将一个排的人和枪带入南梁根据地,后来这支从国民党部队中拉出来的力量,被扩编为陕甘红军合水游击队。同年秋,马文瑞来到陕甘边根据地南梁,任陕甘边军政大学政治教员。
1935年3月,马文瑞遵照陕甘边特委的指示,率领武装工作队到陕甘边 东地区开辟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在中共东地区工作委员会和东地区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群众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获得人民群众的爱戴,群众亲切的称马文瑞为“马主席”。 7月,西北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二次“围剿”,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保安、靖边等六座县城,使陕甘、 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面积有30000多平方公里,人口90多万的红色区域。发展和巩固了20多个县的苏维埃政权,红军扩大到5000多人,游击队发展到4000多人。正当根据地蓬勃发展的时候,一场错误“肃反”灾难 降临。10月,刘志丹、习仲勋、马文瑞等一大批西北红军和苏区的主要领导干部被投进监狱,直到毛泽东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才获释。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随后,马文瑞在周恩来和叶剑英的直接领导下,以安塞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开展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
1937年10月,马文瑞由中共陕北西分区区委书记一职调往陇东,担任陕甘宁分区党委书记,后担任中共陇东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北路军三八五旅政委等职。1940年9月1日,马文瑞主持创办了陇东中学并兼任校长,为党培养了近千名优秀人才。陇东是陕甘宁边区较早试行三三制、实行民主选举的地区之一。1941年时任中共陇东地委书记的马文瑞积极推动、模范贯彻边区民主宪章,他带头率领其他12名超出三分之一共产党员比例的候选人,退让出在边区政府中的任职名额。
为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马文瑞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陇东部署大生产工作,带领各级领导开荒种地。同时,马文瑞在陇东地区组织群众修路运盐,保障了军民生活所需。1942年到1944年,陇东分区地方财政实现全部自给。1943年1月15日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为在群众中威望高,工作成绩突出的22位干部颁奖,毛泽东亲自为获奖者题写奖状,其中给马文瑞的题词为“密切联系群众”。
1944年9月后,马文瑞先后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副部长、西北局常委、组织部长,兼任西北局党校校长。1945年,马文瑞出席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大举进犯延安,时任西北局常委、组织部长兼秘书长的马文瑞随彭德怀、习仲勋率领的第一野战军转战陕北,负责支前工作。
1947年冬,马文瑞亲自带领工作组在绥德县黄家川村进行土改试点。他和工作组经过深入调查,制定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方针,妥善解决了春季土改中土地分配不均等问题,得到群众的好评。1949年5月,马文瑞随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进驻西安,投入城市接管工作。
1949年底后,马文瑞任西北局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兼管西北局宣传部、农村工作部、统战部及工青妇工作),为建国初期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人民安康,做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12月下旬,马文瑞赴京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部长。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被送到卫戍区交通干校“监护”,1973年6月获得“解放”,1977年春被任命为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分管劳动工作。同年12月,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主持工作。
1978年12月,马文瑞出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兼陕西省军区第一政委、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狠抓经济建设和农村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马文瑞决策并推动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西安古城墙保护修复工程完工,集城墙、护城河、环城林为一体的环城公园成为观光新景区;秦始皇兵马俑、法门寺得到成功保护,誉满世界;咸阳新飞机场落成;新火车站拔地而起;黑河引水工程成功启动等等, 为陕西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1984年5月,马文瑞被补选为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8年当选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兼法制委 员会主任,中共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党组成员。1990年5月,在他和彭真等同志的积极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他当选为首任会长。 为研究、宣传和弘扬延安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2000年5月《马文瑞论延安精神》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2004年1月3日,马文瑞在北京病逝。享年92岁。
1928年,马文瑞转为中共党员,同年8月任共青团绥德县西区区委书记。1929年春,陕北遭遇连续两年的大旱,颗粒无收,广大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而地主豪绅却利用灾荒欺压百姓,发家暴富。时任中共绥德县委常委兼团县委书记的马文瑞与呼永华、冯启民等中共县委负责人秘密发动绥德灾民的要粮斗争。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斗争,使当地党团组织在农民运动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1930年8月起,马文瑞先后担任中共安定县(今子长县)北区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县委书记等职。“立三路线”影响到陕西,马文瑞自觉抵制“左”的干扰,保存了安定县的革命力量。1931年秋,晋西游击队西渡黄河来到陕北,马文瑞带领安定县委全力投入动员兵员和筹集物资的工作,
同时派人与在甘肃南梁一带活动的刘志丹取得联系。为晋西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做出重要贡献。
1932年2月,马文瑞任中共陕北特委南路特派员,负责恢复清涧、延 川、安定、延长、延安等县党的组织。此间,他还到横山、榆林等白色恐怖更为严重的地区开展工作。1933年任中共陕北特委委员、共青团陕北特委书记。参与领导筹备陕北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会后,面对国民党的疯狂镇压,他组建神府等游击队,创建陕甘边赤川、红泉两县苏维埃政权。
1934年2月,马文瑞奉命去三边西北军中开展兵运工作。成功的将一个排的人和枪带入南梁根据地,后来这支从国民党部队中拉出来的力量,被扩编为陕甘红军合水游击队。同年秋,马文瑞来到陕甘边根据地南梁,任陕甘边军政大学政治教员。
1935年3月,马文瑞遵照陕甘边特委的指示,率领武装工作队到陕甘边 东地区开辟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在中共东地区工作委员会和东地区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群众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获得人民群众的爱戴,群众亲切的称马文瑞为“马主席”。 7月,西北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二次“围剿”,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保安、靖边等六座县城,使陕甘、 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面积有30000多平方公里,人口90多万的红色区域。发展和巩固了20多个县的苏维埃政权,红军扩大到5000多人,游击队发展到4000多人。正当根据地蓬勃发展的时候,一场错误“肃反”灾难 降临。10月,刘志丹、习仲勋、马文瑞等一大批西北红军和苏区的主要领导干部被投进监狱,直到毛泽东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才获释。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随后,马文瑞在周恩来和叶剑英的直接领导下,以安塞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开展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
1937年10月,马文瑞由中共陕北西分区区委书记一职调往陇东,担任陕甘宁分区党委书记,后担任中共陇东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北路军三八五旅政委等职。1940年9月1日,马文瑞主持创办了陇东中学并兼任校长,为党培养了近千名优秀人才。陇东是陕甘宁边区较早试行三三制、实行民主选举的地区之一。1941年时任中共陇东地委书记的马文瑞积极推动、模范贯彻边区民主宪章,他带头率领其他12名超出三分之一共产党员比例的候选人,退让出在边区政府中的任职名额。
为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马文瑞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陇东部署大生产工作,带领各级领导开荒种地。同时,马文瑞在陇东地区组织群众修路运盐,保障了军民生活所需。1942年到1944年,陇东分区地方财政实现全部自给。1943年1月15日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为在群众中威望高,工作成绩突出的22位干部颁奖,毛泽东亲自为获奖者题写奖状,其中给马文瑞的题词为“密切联系群众”。
1944年9月后,马文瑞先后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副部长、西北局常委、组织部长,兼任西北局党校校长。1945年,马文瑞出席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大举进犯延安,时任西北局常委、组织部长兼秘书长的马文瑞随彭德怀、习仲勋率领的第一野战军转战陕北,负责支前工作。
1947年冬,马文瑞亲自带领工作组在绥德县黄家川村进行土改试点。他和工作组经过深入调查,制定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方针,妥善解决了春季土改中土地分配不均等问题,得到群众的好评。1949年5月,马文瑞随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进驻西安,投入城市接管工作。
1949年底后,马文瑞任西北局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兼管西北局宣传部、农村工作部、统战部及工青妇工作),为建国初期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人民安康,做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12月下旬,马文瑞赴京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部长。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被送到卫戍区交通干校“监护”,1973年6月获得“解放”,1977年春被任命为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分管劳动工作。同年12月,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主持工作。
1978年12月,马文瑞出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兼陕西省军区第一政委、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狠抓经济建设和农村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马文瑞决策并推动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西安古城墙保护修复工程完工,集城墙、护城河、环城林为一体的环城公园成为观光新景区;秦始皇兵马俑、法门寺得到成功保护,誉满世界;咸阳新飞机场落成;新火车站拔地而起;黑河引水工程成功启动等等, 为陕西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1984年5月,马文瑞被补选为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8年当选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兼法制委 员会主任,中共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党组成员。1990年5月,在他和彭真等同志的积极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他当选为首任会长。 为研究、宣传和弘扬延安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2000年5月《马文瑞论延安精神》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2004年1月3日,马文瑞在北京病逝。享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