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古今榆林  >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关于李振声与李自成的宗族考

作者:李保林
   浏览量: 1806   发表时间: 2022-08-29 10:35
打印本文

李自成与李振声同是陕西米脂籍历 史人物 ,李自成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  生 , 其职业是驿卒 , 相当于现在事业单位 编制 , 因裁驿站 , 下岗失业 , 饥荒无所得 食 ,振臂而呼 ,参加造反队伍 ,乃至推翻明 王朝 , 干了 一 番惊天伟业 , 在历史上留下 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振声是明万历二十五 年(1597)生 , 崇祯七年进士 , 以科班出身 步人官场 , 两人年龄相差九岁 ,但他们主 要活动在明崇祯年间 ,  也算得上同代人 。 由于"道不同 ,不相为某"。虽然同邑同姓 , 其二人无任何瓜葛 ,甚至互不相识 。要说 有交集 ,还要从湖广承天(今之湖北钟祥)  说起。

崇祯十五年冬 ,李自成在河南取得绝 对控制权后 , 根据战略需要 , 率四十万大 军 , 浩浩荡荡 , 杀向湖广 , 一 路上势如破 竹 ,所向披靡 ,往日在天子脚下三呼九叩 , 剖心剖肺所谓的忠臣 ,  也顾不得皇天后 土 , 守土之责 ,李自成军未至 , 郧阳 、偏沅 巡抚及诸司衙门官员闻风而逃 ,包括名将左良玉拥兵数十万 , 不战而溃 , 比兔子还 跑得快 ,沿途抢掠无忌 ,鸡犬不宁 。天下重 镇襄阳 、荆州素以城高墙坚 , 粮多饷足著 称 ,竟然兵不血刃 ,被李自成唾手而得 。彼 时李振声以湖广巡按监军御史坐镇承天 , 承天乃嘉靖皇帝之父兴献王朱祐杭的封 地 ,兴献王死后葬于承天显陵 。   自打崇祯 八年张献忠 、李自成毁凤阳朱家皇陵后 , 各地皇陵的防守凸显重要 ,  如有闪失 ,罪 不容诛 ,  所以承天守卫非一般府州可比 。 临近年关 ,李自成兵临城下 , 两个米脂人 在承天兵戎相见 , 激战了五昼夜 , 由于彼 此力量悬殊 , 最终李振声寡不敌众 , 孤军 无援 ,兵败被俘 。所以才引出一段李自成 在军营中尊李振声为同宗大兄的记载 。 这是迄今为止 ,  唯 一 发现李自成与米脂 人论宗族的记载 。可是崇祯十七年正月 , 李自成在西安成立大顺政权 ,  又尊西夏 国的奠基人李继迁为太祖 。百思不得其 解 , 前者尊振声为宗兄 , 不到 一 年摇身 一 变成党项族后裔 , 两种说法自相抵悟 , 扑朔迷离 。除非李振声也是党项族人 ,否则 不能自圆其说 。虽然李 自成尊李继迁为 太祖 ,  但米脂人并不认同李自成为党项 族后裔这 一说法 ,  所以弄清楚李 自成与 李振声的关系 ,  必须首先确定李 自成是 否党项族人?

关于李振声这 一 支祖先系出陇西成 纪之后 ,  最早记载始于明崇祯十二年 , 五 湖曹涪为李振声父从祀诗"陇西甲族有松 枝"1  的记载 ,其中陇西甲族就是指陇西成 纪李氏 。据李振声曾孙李坛清雍正六年修 小桑坪《李氏宗谱》序记载:"吾族系出陇 西成纪 , 源流既远 , 支派尤繁 , 宋初 , 远祖 某公始以武职官斯土 ,子孙留此者实为寄 籍之始"。2 李振声第十世裔孙李锦江墓志 中也有"系出陇西成纪"3 之后的记载 。毋 庸置疑 , 以上记载虽然足可以排除李振声 是党项族后裔的可能 ,但历史上有些人认 为李自成是党项族后裔 ,  应该不无道理 , 其理由不外乎两点: 一、前面说过的 ,崇祯 十七年 , 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政权 , 尊西 夏国奠基人李继迁为太祖;二 、李自成的 出生地在米脂李继迁寨 , 而李继迁寨又是李继迁的出生地 ,貌似理由成立 。为了说明问题 ,不得不从李继迁的先人说起 。唐太宗贞观初年 ,李继迁的祖先拓跋赤辞归唐 ,被唐太宗赐为李姓 。唐僖宗时 ,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 ,僖宗以党项人助其击败黄巢收复长安 ,许党项人辖银(今指米脂) 、绥(指绥德) 、夏(指靖边) 、宥(今指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东南) 、静(今宁夏永宁县)等五州 , 黄巢兵败退出长安后 ,僖宗并未失言 ,兑现以上五州 , 党项人始久居黄土原 。李继迁是在宋太祖乾德元年在米脂李继迁寨出生 ,与李自成出生 , 中间相隔 643年 , 现实生活中 ,不要说六 、七百年 , 就是过三四百年后 ,  有几个能说出 自 己的籍隶 ,恐怕为数不多 。况党项族人属游牧民族 ,善骑马射箭 ,游移不定 ,米脂又处在西夏与宋双方军事割据的前沿 ,军队和百姓的流动也很大 , 即使有党项族后裔也未必

能久居于此 。根据清末民国初米脂高照初撰《李自成族裔考》记载: "李自成籍隶本县泰安二甲(泰安二甲表示某某乡镇某某村) ,世居北乡距城七十里李家站 , "4 吴凤来米脂  《赵氏宗谱序》  记载: 李自成兵败后 , "清英王阿济格顺治二年 ,  剿 自成余孽 。十二月十四 日 ,李家站及李继迁寨两处族众同日歼焉" 。5 1996 年《榆林市志》记 载:"清军在李家站一带剿杀李自成族人 , 数百名农民惨遭血屠" 。6 另外 1996 年《榆 林市志》还载:为了逃避清兵剿杀 ,李家站 李姓人"多改为叶姓 , 相传清代这 一 带叶 姓生则姓叶 ,死后墓瓦皆书李姓 。清康熙、 乾隆年间 , 由叶家站迁居榆林城的叶兰家 宅祠龛中 , 所供死者牌位 , 确皆有二木牌 合成 ,外牌皆书叶姓 , 内牌皆书李姓死者 。 木牌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尚存 ,可证此说"。7  米脂泰安二甲李氏寅公桃花昴支系《宗谱 资料汇编》六(李自成祖籍族裔考)载:"民 国年间米脂人李鼎铭(后任陕甘宁边区政 府副主席) 、李蕴华(清光绪进士在四川 、 陕西等地任过县令 、州官 、陕北赈务会会 长 、国会议员等职) 、李高枝等人为续修泰 安里二甲李氏家谱" ,  对李自成祖籍地进 行了考查 ,考查结果证实李自成是米脂泰 安里二甲李氏 ……李鼎铭 、李蕴华等人在 考查时将叶家祖坟刨开 ,发现其墓志都是 外书叶 , 内书李 。"以上诸多记载进一步印证李继迁寨李自成这 一 支李氏是从李家站迁来 ,否则英王阿济格不可能屠李家站 李氏 。所以即使李自成是在李继迁寨出 生 , 以此论断其为党项族 ,似乎无据可依。

崇祯十五年 ,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羽翼 丰满 , 声势 日盛 , 陕西总督汪乔年动歪脑 筋 , 以"毁其龙脉 ,破其王气"为名 ,用下三 滥的手段 ,掘李自成家的祖坟 。据米脂县 知县边大绶塘报记载: "访得逆祖李海、父 守忠两世坟墓 。"8 陕西总督汪乔年授意边 大绶掘自成祖坟 ,"伐其六冢 ,其骨皆血色 油润 ,不类远年枯朽 。"9 从死骸骨骼观察 , 似乎李自成这 一 支李氏迁李继迁寨为时 不长 ,边大绶塘报未提及李自成曾祖父李 世辅 , 而《李自成族裔考》记载:"其高曾以 下始迁河西李继迁寨" ,10 说明李自成曾祖 父李世辅很可能就葬在无定河东原籍李 家站。《甲申传信录》记载: "李自成的曾祖 世辅、祖海、父守忠" 。11 而米脂高照初《李 自成族裔考》  记载: 从李家站逃出的李自 成族人"改为叶姓 , 族谱中明确记载本支 高祖名海 , 曾祖名守川 。李家站有万寿寺建于明代 ,寺内有大铁钟 、石碑皆明万历 、天启朝物 。碑上有李守栋、守香 、守仓 、自 良等名。其族尚有宗谱一册 ,剪陋无体裁 , 亦无序记 , 唯首列一世失其名 ,继分自申 、 自玉、自公三支"。12 从以上叶姓族谱、万寿 寺明代石碑 , 以及李家站李氏旧谱关于其 祖上名讳及辈次的记载皆与李自成及其 父、祖相吻合 。说明西迁李继迁寨李自成 的祖 、父与河东李家站李氏本是一 家 ,这 也正是清英王阿济格顺治二年 , 为何剿李 家站李氏的原因所在 。所以说李自成崇祯 十七年正月称王于西安 ,  尊李继迁为太 祖 ,很大程度上是借李继迁血统 , 提高 自 己的声望 ,为日后打天下奠定基础 。历史 上唐李世民声称陇西李氏 ,有人质疑其为 赵郡李氏 ,还有一说是鲜卑族拓跋氏汉化 改姓;蜀汉刘备非刘姓皇帝之后云云 。这 里且不管其真伪 ,其目的无非是借助高贵 的血统 , 提高 自 己的统治地位 ,来拉拢军 队、士族、百姓 ,为我所用 。令人啼笑皆非 的是 ,《明史·李自成传》记载: "自成为人 高颧深凹 ,鸱目曷鼻 ,声为豺。"13  问题是西 夏人也未必是此长相 ,  还有诸野史所记 , 自成初娶妻韩氏水性杨花 ,  与盖虎通奸 ,为此还有将自成母亲也扯进去 ,描绘的不堪人耳等等 ,很明显是统治者浸淫历史的结果 ,  或者是为迎合当政者的文人政客 ,以政治为目的 ,杜撰而已 。想必 ,那些持有李自成是党项族观点的人 , 当看到诸多关于李继迁寨 、李家站李氏的记载 , 应该唏嘘不已。

李振声崇祯十六年正月兵败被俘后 ,与李自成在军营中确实有过接触 ,据郑廉《豫变纪略》记载:李自成进攻承天时 ,有令部下: "今之 ,守城李御史 ,吾兄也 ,凡敢伤李御史者 ,磔。"14 李振声未死在混战中 ,应该与李自成有令在先有关 。李振声虽贵为湖广巡按 , 此时已成农民军的阶下囚 ,李自成对其礼待如宾 , 非其他战俘可比 。我们再看郑廉记载两个米脂人相见的情形 : "乃与肩奉振声人营 , 自成出见 ,泣而呼 , 大兄 。振声叱曰 ,吾奉命按湖广 , 岂从鼠辈反耶?  汝米脂走卒 , 披猖至此 , 王师旦夕擒矣!  何兄为"?  15 李振声虽身陷囹圄 ,初次见面就教训 自成 , 也不认自称为族弟的 自成 ,  酒宴只能在尴尬中不欢而散 。

陈明盛撰  《见闻侍御李公忠烈传》记载 : 元旦 ,城内火起 , 承天陷 ,贼下令: "敢伤公者斩 , 因被获 。  "贼闻公至 , 鼓掌曰 : "大兄为我所得 ,  天下事定矣!"16 初二 日 , 贼具书 ,奉役使五十人 ,锦衣数十袭 ,金银 酒器四十种 。公悉投之地 ,裂书不报 。午 刻 ,贼以肩舆强迎公 , 既可至 , 贼先下拜 , 公长揖 ,厉声曰: "汝本县 一驿卒 ,今造弥 天大罪 ,若能悔过归诚 ,我尚为尔请命 ,否 则速杀我 ,贼无愠色 ,仍送回馆驿。"17 此时 的李自成 ,今非昔比 , 刚收服罗汝才 、革左 五营及小袁营 ,  可以说手握雄兵百万 ,号 令三军 ,一个阶下囚 ,竟敢当面教训李王 , 说明其二人恐怕不仅仅是同邑同姓关系 , 不然振声的项上人头早已落地了。

陈明盛 、郑廉其二人同是河南商丘 人 , 米脂与商丘有数千里之遥 , 百思不得 其解 ,他们为何又能了解李振声与李自成 的关系?  其原因是两个人的遭遇颇为相 同 , 当年战争烽火遍燃中州 ,不得已 ,两人 分别在农民军中服务生活过 ,特别是陈明 盛除将李振声被俘后的一切活动记载外 , 又在《节烈记略》中关于李振声的外貌长 相都能描绘栩栩如生 18 ,  貌似陈明盛就是 伺服李振声役使五十人之一 ,否则不可能有如此详细记载 。写明史的版本有百种之多 ,史学界评价郑廉《豫变纪略》可信度高 于其他版本 ,其原因就是郑廉在李自成军 中的亲身经历。

世界之大 , 无奇不有 , 仿佛李振声冥 中有灵 ,顺治六年 , 米脂新任知县张禹谟 是河南宁陵籍进士 ,  邂逅商丘陈明盛 ,使 陈之见闻方大白天下 ,否则我们无法知道 李自成在军中与李振声论弟兄及恩怨。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医学家 、书 法家 ,傅山草书《明李御史传》记载: 李振 声兵败被俘 ,"闯亲御史为同宗 ,御史辨族 里 。"19 傅山是反清复明"六君子"之一 ,一 生铁骨铮铮 。康熙帝授其官 ,不下跪 ,不叩 头 。其书《明李御史传》是在清顺治初 ,正 好乔居在汾阳前明翰林学士朱之浚家 ,傅 山关于李振声与李自成论宗族 ,是通过前 明高官陕北清涧籍惠世扬降李 自成并出 任过大顺右平章 , 以及降大顺曾任兵政府 高官的汾阳籍刘升祚之言 。汾阳又是陕北 诸县通商进京的必经之路 ,况刘升祚又是 汾阳籍人 , 当然傅山极易获得有关李振声 的消息 。李振声拒绝认李自成为族弟 ,有 两中可能: 一可能不是一个宗族;  二李振声是进士出身 , 明朝的官员 ,按现在说法、"根正苗红"即使是同宗 ,为划清界限不相 认 ,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除以上记载外 ,官修《明史》、《陕西通 志》均有"自成与振声同姓同邑称之为兄"20 的记载 。时隔 40 年 ,康熙二十年《米脂县 志》  记载:   "贼欲认一 家 ,  李振声骂贼不 服" 。21 从史籍采信角度讲 ,应该说李自成 认振声为 一 家 , 已经广为人知 , 不算什么 秘密 ,关键是李振声拒不相认 。  当然 , "李 自成是大逆不道的贼首" ,  谁愿意与其沾 亲带故?  即便有亲情关系 ,也只能退避三 舍 , 唯恐受其牵连 。所以李振声拒不认一 家 ,也不无道理 。米脂人为此深受其害的 大有人在 ,骁勇善战的总兵贺人龙仅仅与 李自成同乡 ,皇帝怀疑其打败仗是通好李 自成 ,下令处死。贼闻人龙死喜曰:"关中如 拾芥矣!"22 皇帝轻率的决定 ,使仇者快 ,亲 者痛 ,天下劲兵秦军从此一蹶不振 。实则 贺人龙非但未通好李自成 ,倒是贺人龙之 父贺时雨因掘李自成祖坟而受牵连 ,被李 自成所杀 。皇帝后来意识到是个冤案 ,但 人头落地 , 为时已晚 ,但其影响足以使米 脂籍明朝官员难以释怀 。李振声为此同样 深受其害 ,就因为李自成在军中认李振声为宗兄 ,并多次在军中"置酒邀饮"厚待振声 。尽管李振声拒不相认 ,但文人墨客传抄放大 ,使李振声的降俘在史学界争论不休 , 给忠烈士节操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诧异的是 ,李振声当年不认可的事 ,在 2010 年米脂泰安二甲李氏重修族谱时 ,李自成的族人李家站李氏破天荒认祖归宗 。由于扭曲的人性和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 , 数百年来 , 因为受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影响 ,李自成族人 , 隐姓埋名 ,有家不能归 , 祖宗不敢认 , 包括米脂泰安二甲李氏各支宗谱中从此不敢涉及李 自成这 一支李氏 , 导致李自成宗族的记载 , 文献凋残 ,人事湮灭 ,如同过眼云烟 , 消失在茫茫历史长河之中 。近几年陕西 、甘肃 、广西 、山西 、包括台湾等地 , 不时冒出李自成后裔 。  当然 ,不排除其中有些牵强附会的可能 ,但足以说明人们冲破世俗观念 , 追求真实历史的愿望 ,使长期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 。所以 300 多年之后李家站李氏方有机会回归泰安二甲李氏这个大家族。

宋时米脂为银州 ,游牧民族南侵的要冲 , 前所记李振声的祖先 , 陇西李氏的 一支成边迁米 ,兵屯今杨家沟镇李均家沟村狮子圳一带 。据康熙十二年《米脂县志》记载 : "明洪武二年编户十三里:德政一 、二 ,升平一 、二 , 双泉 一 、二 ,万峰一 、二 , 泰安 一 、二 ,福田一 、二 。嘉靖间改为泰安 、万 峰、双泉、升平、德政五都 。"明代县域内一 般以里、甲划分 ,里相当于乡镇 ,但比乡镇 要大得多 。  甲一般是以自然村 ,或者每十 户为一 甲 。根据以上里户所记 ,该村应该 在明初为泰安里所辖 ,所以迄今凡从李均 家沟狮子圳迁出或流落在外的李氏 ,数百 年来仍然习惯声称为米脂泰安二甲李氏 , 至于迁出原因 ,根据小桑坪《李氏宗谱》所 记:泰安二甲李氏传至"讳采、宾、寅、宜者 , 遂阅墙之忿 ,各别各立支谱支派" 。23 各奔 东西 。从地理上讲 ,杨家沟镇李均家沟村 距李自成原籍李家站有百里之遥 ,李家站在嘉靖前后肯定不是泰安里 ,说明其祖先是明初由杨家沟乡李均家沟村迁至此 , 只是习惯上还一直以泰安里二甲李氏相称 。当然李振声与李自成是否同宗弟兄 ,其二人应该最清楚 ,高照初撰《李自成族裔考》中记述李家站李氏  "其族尚有旧宗谱一册" ,李振声曾孙李坛雍正六年修小桑坪  《李氏宗谱》  中记载:"幼时泰安里二甲李氏总谱及四支图略仿佛见之" ,24 所谓"四支图略"是指李氏祖先 采、宾 、寅、宜四弟兄世系的记载 。而李振 声与李自成早于李坛修谱有百年之久 , 既 然李自成此时还能识别本人及李振声的 辈次 ,说明"四支图略"李自成也有所耳闻 目睹 。况此时李自成今非昔比 ,拥有雄兵 百万 , 堂堂奉天倡义大元帅 , 为 一个李振 声 , 总不至于为"五斗米折腰" ,寄人篱下 , 委身于他族 。我们说李自成尊李继迁为太 祖是不可为之而为之 , 另有所图 , 如今跻 身于一个平民家族 ,  恐怕只有一种可能 , 李自成确实是泰安二甲李氏 ,否则不能自 圆其说。

时光流逝 , 斗转星移 , 泰安二甲李氏虽支派尤繁 ,但关于其祖先的记载除李振声这一支尚有支离破碎的记载外 ,其余各 支更是知之甚少 。然 ,拂去历史的尘埃 ,仍 有鲜为人知的记载可窥 。

图片1.png

山西临县李余香1943年来米脂寻根问祖笔记

李健侯民国初撰 《游狮子圳记》记载:李均家沟庄果湾遗有 李氏祖先石碑 ,"碑中字体微带行草 ,宏道 诸名依稀似尚存"。25 李振声的曾孙李坛雍 正六年修小桑坪《李氏宗谱》记载:"李宏道 为泰安里二甲李氏第一世祖 ,李杰为李振 声这一支九世祖 , 中间七世名讳尚缺 。  "26 有些事往往踏破铁鞋无处寻 ,得来全不费 工夫 ,元末明初从米脂庄果湾迁山西临县 李氏后人李余香 1943 年寻根问祖于米 脂 , 留有摘抄二十五世李健侯所修米脂泰 安二甲  《李氏宗谱》  相关记录:"宏道公以 下 ,有天字弟兄三人(天杰 、天福 、天禄) , 德字弟兄五人(德仁、德义 、德度、德璟、德 昭) , 思子弟兄四人(思温 、思良 、思恭 、思 俭) 。"27 文中还记载李天杰这一支李氏是 因其孙李思温在元末担任临州州牧而从 米脂迁至此地 ,  时间约在 1368 年至 1341 年之间 ,此段时间应该是元最后一个皇帝 至正年间 。尽管时代久远 ,李振声的十一世孙李万林考证李均家沟庄果湾现存石碑是元至正四年安葬碑 ,  虽然风化残缺 ,碑上李天福上面貌似有李开通名讳依稀可辨 。根据以上记载 ,第一世宏道依次为开 、天 、德 、思字辈 , 尚有六 、七 、八世名讳未知 。李振声这一支李氏记载其九世以下尽详 ,  而李振声之父李茂盛是十三世 ,其墓 志 载 有 准 确 的 出 生 年 月  "(1565 一1639) , 故可推算其天祖(九世祖)李杰是明正统十年左右出生 。距朱元璋洪武元年有近 90 年 , 中间理应有三代 ,前所述泰安二甲李氏采 、宾、寅、宜四公中 ,康熙《米脂县志》记载"李寅岁贡为明朝县丞"28 , 民国

《李氏宗谱》记载:"李宾为李振声这一支先人 ,李寅为米脂桃正李氏的先人 。"29 所以四公肯定早于李杰 ,低于思字辈 ,应该为第六世 ,小桑坪《李氏宗谱》仅是李振声这一 支的谱系 ,所缺七 、八两世应该与其他支系无关 。2010 年米脂泰安二甲《李氏宗谱》  记载:"李采为李家站也就是李自成族人的这 一 支先人" 。  30  当然临县李余香1943 年寻根问祖笔记 、李健侯著《永昌演义》、李善元整理米脂泰安二甲李氏寅公支下《宗族资料汇编》等均有此说。根据当年李自成一直以宗兄称呼李振声 ,说明他们以先 祖宏道为始 ,均为十四世 ,故李自成、李振声 往上中间相隔八世 ,采、宾、寅、宜四公的父 辈 ,第五世思字辈是他们共同祖先 。如果推算有误差 ,最多就是第五世上下之间 ,李振声与李自成为何字辈不同?就是因为采、宾、 寅、宜四公之后各别支派 ,各立支谱 ,故李振 声与李自成虽然同辈 ,字不相同 ,是各立支 谱的结果。故有的史籍记载李自成与李振声同宗不同族皆原至于此。

图片2.png

清以前米脂泰安里二甲采、宾二支李氏世系图

可惜李健侯所修泰安二甲  《李氏宗 谱》八册未来得及刊印 ,"文革"前被毁 ,60 年代初 ,姚雪垠还专门借抄 , 否则关于米 脂泰安二甲李氏的宗族考证更为完善 ,或 者还有其他鲜为人知的李氏宗族历史资 料可供参考。

通过以上记载分析 , 进 一 步印证"闯 亲御史为同宗 ,李振声辨族里 。"不认这位 族弟 ,完全是出于政治原因 。蹊跷 ,既然是 同宗弟兄 ,  李自成为何又要杀害李振声? 这还要从李振声被俘后的态度说起 。本来 李自成拟任李振声为大顺兵政府侍郎 一 职 ,但其不为高官厚禄所动 ,不得已 ,李自 成将李振声羁绊襄阳潭溪寺厚养 ,  不期 ,李振声暗中通书督师孙传庭 ,被李自成侦 知 ,  当李自成意识到李振声存在的威胁 , 李自成是何等人物? 此时也顾不得弟兄情 分了 , 杀意顿生 ,故下令"谷勇"将李振声 杀害于裕州 。清涧白曰可撰《节烈录跋》记 载:曾经在孙传庭处目睹李振声所寄"秘报 三四尺许 , 内有巡按李振声愿归而未受职 之句 。"湖北通城现传有收藏李过密报李 振声通书孙传庭的函件 ,但有人质疑其真 实性 ,  我们这里姑且不论函件的真伪 ,但 足以说明历史上曾确有其事 ,否则模仿伪 造有何意义?

(作者: 电力系统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