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陕北童谣剪纸熏画
作者 张晓梅
人间天真最奇趣
——读张晓梅《陕北童谣剪纸熏画》
陕北人常说:从小看大。
说得是童年对人一生的重要,而童谣就是人生童年最常见的启蒙方式。
万物生发于情。
人生绕来绕去,最要紧的还是一个“情”字。古人云:“情动中,而形于言,言不足故嗟叹之。”这就有了相伴于儿童的童谣。
陕北是一块英雄激越的土地,是生长着天才与梦想家的地方。即使在过去困难的年代,成人们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吼几声山野之歌宣泄,而娃娃们总是不知疲劳的欢天喜地。
孩子们脱笼的鸟儿,自由地玩耍游戏,伴着童谣飞扬在街巷乡间,院子村道。孩子们在强劲地西北风中摸爬滚打,似乎恶劣地生活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忧伤,反而用童谣来消解生活的困境。
自古英雄出少年。
我的童年,自己就是个娃娃领袖,口头禅很多。什么“四大金刚、八大天王”,什么“《水浒》一百零八将,英雄排座次”,什么“《封神演义》封神榜”,什么孙猴子猴毛一吹,撒豆成兵,自封为花果山的猴王。
童谣是人生中最绝妙最精彩地华章丽句,是儿童天真灵魂的安放之地。其实任何童谣总是那个时代的写真,往往揭示了那时社会的隐秘。
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陕北人调侃地说:“穿的新,走的快,肚子里装的酸白菜”,儿童游戏的“猜咚哧”演变为“菜包菜”,那年月冬天里每人一缸酸菜,人人吃得面有菜色,而童谣“菜包菜”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儿童的想像是多么的瑰丽而丰富,童谣的声响,是对生命和宇宙的叹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冷暖与共的童年,风雨无阻地戏玩,苦涩地甜蜜,矜持地爱意,暖暖的童谣在其间穿行。
童谣的意义,不仅在追求快乐,更在完美人幼小的心灵美意,故天真得真趣,萌化了人性,让心灵温暖,生命感动,让孤单的童年不再忧伤。
人的寿命有限,但童年的童谣永存。人最大的困惑是生命的流逝,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童谣却留住了人童年生命的呐喊与骚动,变成生命的遗存和痕迹,变成时光的挽留,变成你所经历的纪念。
比如童谣神奇地预言性。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儿童游戏中的“打老爷”和“斗拐拐”,分别应验了此后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批斗走资派”和阶级斗争暴风雨年代的来临。
其实古代就有童谣,反映了社会现实。如:“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首千家万户黄口小儿指责的社会黑暗,使这个时代彻底崩溃。公元184年,汉朝覆灭的农民运动黄巾军大起义爆发了,这样童谣往往预示了社会灾变,成了神奇莫测的谶语。
人类的感性素质,审美嗜好形成在童年,童谣的世界是一个艺术人生的世界。小时候的圈子决定格局,层次意味了成年后的高度。中国古代平民出身的帝王,小时候往往就有孩子称王的故事传说,小时候的孩子王,长大后往往是社会精英,生命的本真在有意无意间演绎着人生的传奇。这就是说,往往成人的艺术才华是通过孩提时代的童谣艺术教育熏陶来实现的。这也就是陕北人过去常说:娃娃学成的少,长成的多。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依德说:“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曾经做过的游戏地继续。”是的,艺术就是成年人的游戏,是童年游戏的继续。
回到孩子的童谣世界里才能找到滋养人心灵的甘露。也正是童谣保鲜了成人生活,是我们成人灵魂回归的家园,但无论如何童谣归根结底是农耕文明的垂暮之美。
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应该是从童年开始的。尽管命运波谲云诡,可是走向大世界的雄心是从童年开始的。任何经典也无法穷尽我们孩提时代想象的天空,任何文字也难描述生命最原始的本真。
童谣却做到了。
如今,疾速发展的现代物质力量冲击着童谣,儿童自由生命的环境在急剧地萎缩,已经很难有产生童谣传播的土壤了。繁重满贯的学习任务,挤占了孩子们最重要素质发展关键期的宝贵时间。同时成人本身知识结构的变质,童谣作为口耳相传的家史教育传承典范发生了变化。这样决定孩子一生的感性素质形成,缺失了一个人成长的核心力量和审美感受。其实作为人生的核心竞争力是“雅者”,而不仅仅是“勇者”“智者”低层次的格局。
孩子的自由兴趣没了,长成也只是虚伪。成年后为官破坏力更大,搞文化行业则水平低下。缺少童谣艺术的薰陶往往会滑向文明的落后或野蛮的生长。
尽管人一年年变老,则并没有长成。这时会觉着小时候再好也回不去了,长大了再烦也要老去,但是回头可能就是新的风景。
在张晓梅的《陕北童谣剪纸熏画》中我们看到了天真烂漫,无拘无束,那个人的童年曾经的心灵世界。
当然,我们也许是那只温水的青蛙,在不知不觉的麻木中毁灭,而不自知。晓梅给我们了希望和新鲜的童谣空气,只要心存希望,一切皆有可能。
张晓梅的《陕北童谣剪纸熏画》,让岁月的距离和思念产生了美丽。
你会想到,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一块诗意栖居的大地,如今的中国几乎什么都不缺,但真正缺少的是张晓梅这样的童谣诗人。阿尔弗蕾德·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张晓梅的作品,让我们留住了童趣,返老还童,让人永远年轻。因为一个有童谣的社会,才会是绿色的生活。虽然今天,张晓梅所剪纸的童谣离我们远去了,而她却用思想和行动来照亮我们人生的旅程。张晓梅毕生在剪纸艺术中浸淫,而今则脱颖而出用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匠心——剪纸薰画来表现童谣真趣的大义。
张晓梅以陕北童谣剪纸薰画艺术度人,改变社会氛围,力量虽然微小,却彰显了艺术家最令人敬佩的担当。她以《陕北童谣剪纸熏画》开启了陕北文化史上一个隐秘的角落,也正是人类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童年童谣是张晓梅心灵的故乡,是艺术大师精神的摇篮。她的新启蒙有趣的叙事,童谣、剪纸、薰画的合成形式,闪耀着女性柔和善良的光辉。让我们对本土传统,童谣语言的文化产生了再认识的深度,给精神贫困的角落注入新鲜的血液,创造了新的精神生态,是一个有文化创新意义的壮举。
张晓梅的《陕北童谣剪纸熏画》栩栩如生,倾倒众生,让我们为之惊艳。她的创作是从高原到新的高峰的崛起,是对几近灭亡的传统文化的打捞与拯救,特别是新鲜的童谣,高超的剪纸,古老又新生的薰画,丝丝入扣,巧夺天工,艺术表现力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令人叹为观止。它是剪纸又不是剪纸,终归还是不一样的不寻常的剪纸艺术。
艺术是有意趣的形式,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再生,不是经济指数有多高,而是人民灵魂的丰富。
张晓梅的《陕北童谣剪纸熏画》就是这方面艰巨的努力,完成着文化自觉的使命。
张晓梅举着红烛薰陕北童谣剪纸时,脸上闪耀着神圣的崇高感,荡漾着初恋般的激情。蔡元培先生指出,人类终归要以美育代宗教。张晓梅如今把濒临失传的童谣,用剪纸薰画的形式,大美无言地呈现给我们,它是盗取天火的雅者,是点亮星空的燃灯人,是传递美的天使。
有道是:人间天真最奇趣。还应了那句话:世界可以无聊,你要有趣,生活可能不如意,但你要过得要有诗意。
何志铭
目录:
动植物
娃娃长
娃娃耍
娃娃的世事
(文字部分是王建领、杨进、鲁瀚三位老师收集整理)
动植物
第一首
小老鼠,上灯台,
偷吃油,下不来,
叽里咕噜叫奶奶,
骨里骨隆踢下来。
漆黑的夜里,油灯刚熄灭,隐藏在家里各个角落的老鼠开始活跃起来,油灯里麻油的香味,引来三只老鼠爬上炕,又爬上放油灯的炕桌,其中一只老鼠从灯树往上爬,另外两只一个趴在一个背上,从灯树另一边往灯盏上爬,由于灯树太滑它们都掉了下来。
第二首
咪咪猫,上高窑,
金蹄蹄,银爪爪,
上树树,逮雀雀,
逮不住雀雀喵喵叫。
窑崖畔花砖高墙上晒太阳的花猫,看到飞过的麻雀用爪子扑捕,受惊的麻雀赶快飞落在一旁的树上,急得花猫喵喵直叫。
第三首
鹜摆,鹜摆,空中飞,
飞来飞去要抓鸡,
鹜摆,鹜摆,嫑抓鸡,
来年给你涝草鸡。
黄土高原秋高气爽,一只老鹰急促地在高空飞来飞去要抓小鸡,急得地上的娃娃们喊着:“老鹰,老鹰,你不要抓我的小鸡,明年我给你一只母鸡吃。”
第四首
咕咕鸣,打油饼,
早起起来喂牲灵。
太阳刚露出头,芦花大公鸡就站在窝棚上开始:“咕咕鸣!咕咕鸣!”地叫起来,叫庄稼人早早起来喂牛羊,喂饱了好有力气下地干活。
第五首
小燕子,穿花衣,
一飞飞到我家里,
衔口草,衔口泥,
垒的个窝窝金边边。
有一对燕子穿着好看的花衣裳,飞到我家青石砌的窑檐下,一会儿嘴里噙一口泥,一会儿又擒根草,它俩忙活了一整天垒起一个像是镶着金边边的窝,准备孵小燕子。
第六首
黑木头河,断了个狼,
西山坪儿,噙了个心,
八头岔,没夺下,
康家圪垯,绕了一匝,
赵家崖窑,咬得哎哟,
贺家圪崂,照起吃了,
驼巷圪洞,撂下个得牢。
以前陕北是一个温暖湿润的地方,有大片大片的森林,猛兽很多。这个童谣讲的是一只狼吃了一个娃娃的可怕故事。从黑木头河川上撵走了一只狼,而这只狼在西山坪叼着一个小娃娃跑了,赶来的人们在八头岔没有夺下小娃娃来,而是狼在康家圪垯绕了一圈回到赵家崖窑,小娃娃被咬的:“哎哟!哎哟!”地直叫,到了贺家圪崂吃掉了,唉!原来是这只狼把小娃娃牢牢地撂在了驼巷的洞里。
第七首
锤锤雀雀,
有的穿上,
没的冻死。
陕北有一种叫声如“锤锤雀雀”的秋虫,一到秋天就“锤锤雀雀!锤锤雀雀!”地叫个不停,像是在催促婆姨们赶快缝制冬衣,不然到了冬天就会受冻的。
第八首
千旦,千旦,簸簸箕,
簸完簸箕我放你,
一飞飞到半空里,
一风吹到十万里。
千旦又叫扁宗,是陕北人对一种后腿长而有力、爱蹦蹦跳跳昆虫的称呼,当孩子们捕捉到这种昆虫时就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它的后腿,嘴里说着这首童谣,千旦会把腿摆一下,就认为是在作“簸簸箕”这个动作,当然就把它释放了。
第九首
蚌,蚌,
歇一歇,
老娘屁股捏一捏。
在陕北河里有河蚌,路过的大人指着河里的一张一合的蚌壳教娃娃这首童谣:蚌!蚌!你歇一歇,我来把你捏一捏。这就像陕北年长的女性常自称是老娘,看到穿留档裤的娃娃总会亲热地捏捏娃娃的小屁股。
第十首
呱呱牛儿,
快出来,
一个角橹长,
一个角橹短。
河两岸或是雨后的湿地上,常常有被娃娃们叫作呱呱牛的一种蜗牛,从草丛中爬出来,它的两个触角碰到东西就会收回去,在娃娃们眼里非常有趣,所以就有了这首童谣的传唱。
第十一首
四股梿枷三股叉,
喂个老牛没上牙,
蠓子咬人人挨打,
腿把挠咬往上挖,
牛爱卧,驴打滚,
鸡叫三餐,大天明。
羊也叫,猪也哼,
鸭子哑音是鸭公,
猫奸心,狗忠诚,
老鼠生得会打洞。
这是一首童话版的人间世相。四股皮绳捆扎成打场用的梿枷扇,三股的铁叉;喂的个老牛没有上牙(牛没有上牙);蠓子(陕北人对蚊子的称呼)叮咬了人,人用手掌打蚊子就是打了自己;用腿挠痒,牛爱卧着,毛驴爱打滚;芦花公鸡叫上三遍,天就大亮了;这个时候羊叫、猪哼要吃食,家猫没有狗对主人忠诚,而老鼠的儿子天生会打洞。
第十二首
三儿四儿,
荞麦翅儿,
五儿六儿,
挈黑豆儿。
陕北高原盛产荞麦,荞麦翅蛾就比较常见了,而在娃娃们看了,什么东西都可以用来做游戏和玩具的。荞麦翅,就是一种用半个核桃壳烙四个孔待用。将小棍用刀刻成螺杆状,然后缚上一根鸡毛,用麻线绳绑在有孔的核桃壳上,荞麦翅就做成了。当挥动小棍转起圈来,由于鸡毛形状特殊,在气流的冲击下,鸡毛带着小棍飞速转动,核桃壳便是一个共鸣盒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很动听。女娃娃一边跑跳一边摇着荞麦翅,这声音回荡在初秋的荞麦地里,挽黑豆秧劳作的大人们因这快乐的声音不那么累了。
第十三首
雁,雁,摆溜溜,
红袄袄,绿裤裤,
小米捞饭勾肉肉,
你一碗来,我一口,
毛娃碗碗没瓜瓜,
拿起个勺勺没把把。
春天南来的大雁一溜一溜的摆成人字形飞往北方,穿红袄袄绿裤裤的小娃娃快来吃饭了,小米干饭里有肉肉吃,你来吃,我也来吃,我家的毛娃你快来吃,不然就没碗也没勺子了。
第十四首
雁咕噜,雁咕噜,
摆楼楼,
黄米捞饭煮肉肉,
天上飞,地上追,
熬坏了狗命猴腿腿。
天上的大雁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往南飞,它们要去南方过冬了,地下的娃娃们追着大雁,好像自己也长出了翅膀拼命地追着大雁,实在是追不上了,累坏了娃娃们的小腿腿。能像大雁一样飞出黄土高原的土山是娃娃们从小的愿望。
第十五首
黑老鸹,你死去,
二尺红布裹你去,
黑豆叶叶烧你去,
羊粪珠珠献你去,
秸秸秆秆抬你可,
寻吃的剩下你吃去。
冬天黄昏的陕北更显凄冷,而这时被陕北人叫作黑老鸹的乌鸦爱站在房脊上哇哇叫个不停,这是不祥的征兆,院子里的娃娃们就开始诅咒这不祥的黑老鸹:黑老鸹,黑老鸹你快点去死吧,死了会用二尺的红布把你裹起来,烧了黑豆的叶子祭奠你,把羊粪珠珠作为贡品献给你,用地里的秸秆抬着你,找来剩下的饭给你吃。
第十六首
水鸪鸪,咕咕咕,
河里下来洗屁股。
洗里屁股穿花裤,
花裤穿上请二姑。
请得二姑吃甚饭,
杂面波菜烩豆腐。
陕北的春天短,一下子就到了夏天。河里常有过路的候鸟,有一种咕咕叫的水鸟,人们叫它水鸪鸪,娃娃们爱在河里耍水,经常和水鸪鸪在一起。许多男娃娃怕湿了裤子,一般不怕羞脱成了光屁股,这时河岸上的女娃娃们就开始起哄了:水鸪鸪,咕咕咕,河里下来洗屁股。洗里屁股穿花裤,花裤穿上请二姑。请得二姑吃甚饭,杂面波菜烩豆腐。
第十七首
花狗翘,
啃猪槽,
鸦鹊过来㞎一翘。
男娃娃头发长长了就要理发的,有时候去理发店理发,很多有时候是大人自己给娃娃推头发,那就会深一下浅一下,最后头看起来像“花爆脑”,像被猪没啃干净的槽,像乌鸦和喜鹊飞来㞎了一头,看到的娃娃们都会喊着这首儿歌。
第十八首
天不怕,地不怕,
就怕瓜子娃娃打八叉,
瓜子娃娃打八叉,
平平安安不用怕。
这是一首禳灾辟邪的咒语,当有瘟疫降临时,房檐的横梁或窑洞的天窗上,贴一个“瓜子娃娃”,(黄纸作底,南瓜籽作头和四肢,菱形的红纸作瓜子娃娃的肚兜,两颗黑豆作抓髻,画上眉眼,瓜子娃娃就做好了。)娃娃们嘴里念这首儿歌。
娃娃长
第十九首
娃娃睡觉觉,
脑畔山下来个老道道,
老道戴个草帽帽,
腰里衿个草䌁䌁。
陕北窑洞冬暖夏凉,小娃娃睡觉时老奶奶一边拍着小娃娃一边念叨着这首儿歌。大意是:宝贝宝贝,快睡觉,从窑顶上面有个道士下来了,他戴着一顶草帽,腰里还束着一根草绳子。
第二十首
老命老命睡觉觉,
妈妈到山里割条条,
割得柳条编筛筛,
编得筛筛喂老牛,
耤得地荧荧的,
打得粮食多多的,
吃得老命胖胖的。
“老命”就是宝贝的意思,是长辈对孩子的爱称。陕北风沙草滩上生长的沙柳是编柳的好材料,细点就编小摆件,稍粗点就编日常用的筛子、篮子,很多是用来编劳动用的农具,如喂牛的筛子,抓粪用的簸萁、打场用的连架等等。这首童谣是从地里劳动回来的大人哄孩子睡觉时吟唱的:宝贝,宝贝,快睡觉,妈妈正在山里割柳条,柳条可以编筛子,用筛子好喂老牛吃草,老牛吃饱了就会好好耤地,地耤得好就能多打粮食,宝贝就能吃的胖胖的。
第二十一首
小明览,老明览,
咕咕送的花来览,
什么花?铲铲花,
铲了咕咕的尾巴巴。
一个名叫小明的男孩比较调皮,奶奶就一边喊着名字一边拍着小明睡觉,老明是对小明的戏称,咕咕是对鸟或鸡的儿语化称呼,鸡就叫鸡咕咕,铲铲花是一种花瓣像铲子的野花。这样解释后读起来就是:小明哎,老明哎,鸡咕咕叫着送花来了,送的什么花呀?是铲铲状的花,铲了鸡咕咕的花尾巴。
第二十二首
狗娃睡睡,
阳歌队队,
上山掐谷穗穗。
掐得穗穗喂鸡鸡,
喂得鸡鸡噙水水,
噙得水水饮马马,
饮得马马狗娃骑。
猫娃,狗娃,都是陕北人对孩子的爱称。儿歌大意是:宝贝快睡觉了,有扭秧歌的排成了一队,上山割谷穗去了。割回了谷穗就可以喂鸡了,喂饱了的鸡去噙水去了,噙的水正好饮马,喝好水的马宝贝就可以骑了。
第二十三首
眼眼,梅花点点,
口口,樱桃扭扭,
耳朵朵,花朵朵,
鼻圪堵,猴灯楼,
眉梢梢,柳叶条条,
脸蛋蛋,苹果圪蛋蛋。
陕北人的语言中多用叠字,像眼睛就叫眼眼,口叫口口……活脱脱一个儿语的童话世界。这是陕北人所喜欢的孩子的一张脸:眼睛像一点点的梅花,嘴像是被扭了一下的樱桃,耳朵像一朵花,鼻子像一盏小灯笼,眉毛像柳叶,脸蛋红红的像苹果,孩子有了这么一张可爱的脸,谁不喜欢呢。
第二十四首
奔颅奔颅,下雨不愁。
你有雨伞,我有奔颅。
奔颅是陕北人对脑门、额头的称呼。小娃娃没长成熟,一般是头比较大,有些娃娃额头比较突出,大人们会疼爱地编唱一首儿歌来褒扬长着奔颅的娃娃:你们有雨伞遮雨,我们有奔颅可当雨伞用。
第二十五首
十个月上打能能,
连毛猪肉吃几斤。
树梢梢上打能能,
看娃中用不中用。
“三翻六坐九爬坡”指的是婴幼儿长到三个月时就会翻身了,到了六个月会做起来了,到了九个月就会爬了,而“打能能”就是长到十个月大的时候。“打能能”就是大人将还不会走小娃娃的小脚用一只手托起来,而小娃娃又高兴又害怕地站在手掌里,能站直并且时间长点,大人就会给围观的人夸这小娃娃能吃了几斤连毛的猪肉。
第二十六首
䞢,䞢,
问马家,
马家没马骑,
骑上个绵羊臊圪羝。
“䞢,䞢”是陕北人形容小娃娃学步时走不稳的样子。陕北地广人稀,乡下一家一个独院,小娃娃刚学走路大人鼓励他,就学着小娃娃话说,问问马家有马没有,马家没有马来骑,那就骑一只小公羊吧!
第二十七首
䞢,䞢,
问马家,
马家没有马骑,
骑上个芦花老公鸡。
压得公鸡圪蹴起,
气得娃娃打公鸡。
公鸡一飞五六里,
落在婆家当院起。
喜坏了个猴女婿,
引起囚囚有马骑。
这是一首给正在学步的小女娃娃的儿歌。走不稳的小女娃娃走到了马家,马家没有马可骑,那就骑着芦花公鸡吧,可是这公鸡被压得在那里蹲着站不起来,气得小女娃娃追着打公鸡。这一追就是五六里,公鸡飞到了未来婆家的院子里,这可把小女婿高兴坏了,将来迎娶新娘的时候就把这只公鸡当马骑了。
第二十八首
贵祺祺,肚子疼,
急急忙忙请医生,
磨道捡得根扎驴针,
一扎一个黑窟窿,
刀刀割烂线线缝。
陕北人叫家里娇贵的小男娃娃是“贵祺祺”。旧时医药不发达,主要靠针灸中药来治疗,家里娇贵的男娃娃肚子疼了,急急忙忙地去请医生,医生忙得忘了带药箱,路过石磨正好捡到了一根又粗又长扎驴用的针,一扎一个黑洞洞,不小心又割破了,只能用线缝起来别人大人看见,这个小男娃娃这次真是受了罪。
第二十九首
架架楼,买干炉,
干炉半掐叫老鼠偷,
猫叻?上树去尴嚂,
树叻?水推走嚂,
水叻?和泥嚂,
泥叻?垒墙嚂,
墙叻?老母猪豗塌嚂,
老母猪叻?叫皮剥嚂,
皮叻?鞔鼓嚂,
鼓叻?闹阳歌捣烂嚂。
“架架楼”就是小娃娃为了看到高处的东西将双腿骑在大人的肩上,双手搂着大人的头,双脚被大人的双手拽着进行加固。陕北的小娃娃是幸福的,不论男娃娃还是女娃娃都会有“架架楼”这样的经历,平时赶集、赶庙会,正月里看秧歌等等,都会有这样的礼遇。“干炉”是一种被烘烤得极干的由上下壳组成的饼子,是上路时必备的食物。小娃娃骑在大人(一般是爸爸或爷爷)的肩膀上、嘴里吃着干炉开始逛街了,不小心掉了半个干炉;问干炉哪去了?大人说被老鼠偷吃了;那管老鼠的猫去哪了?上树去了;那树到哪里去了?树被水推走了;那水在哪呢?水被和了泥了;泥在哪呢?泥被垒墙用了;那墙在哪呢?墙被老母猪用嘴给拱塌了;老母猪到哪了?老母猪被宰杀剥皮了;那老母猪的皮在哪了?皮被蒙鼓了;鼓在哪呢?鼓在闹秧歌时捣烂了。
第三十首
双苗苗,单苗苗,
顿顿吃饭要关门,
一顿吃饭门没关。
蝇子进门噙了个肉蛋蛋。
这是一个小气的小娃娃,家里不管是只有一个娃娃,还是两个娃娃,都是一样的小气。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关门的,生怕有人来和他分的吃,有一次忘了关门,也只是被一只苍蝇噙走了一块肉蛋蛋。
第三十一首
娃娃亲,娃娃乖,
核桃红枣揣满怀,
娃娃勤,爱死人,
娃娃懒,狼叼得去没人管,
娃娃坏,没人爱,
一屁打在红石崖。
核桃和红枣,是陕北大人娃娃的零食,尤其是红枣。小娃娃亲了(看见顺眼),小娃娃乖了,在别人家玩会有人给揣上满满的核桃和红枣;小娃娃勤快了,大家会非常喜欢,而懒惰的娃娃,就是被狼叼走了也不会有人管的;若是一个干坏事的坏娃娃更没人去爱的,会被一下子扔在红石崖(陕北有许多丹霞地貌被称作红石崖)下的。
第三十二首
葱花花,油点点,
芝麻碟碟,姜片片,
羊肉饸饹,糕角角,
想吃好的狗上房檐。
猫猫、狗狗都是陕北人对小娃娃的爱称,那“狗上房”就是陕北人给小娃娃过生日的戏称。“羊肉饸饹,糕角角,”这是陕北人最高的饭食接待,“羊肉饸饹”相当于长寿面,“糕角角”相当于生日蛋糕,寓意步步高升,至于“葱花花,油点点,芝麻碟碟,姜片片,”都是佐料。房檐是房子的最高处,这句“想吃好的狗上房檐。”自然是寓意小娃娃有高尚而远大的前程。
第三十三首
起得早,起得早,
荞麦地里挽谷草,
一个蜘蛛不烂倒,
四个百宗撵上咬,
不是婆姨送饭早,
早把老汉咬死了。
这首童谣体现了陕北人男人在地里干活,女人在家里做家务的基本分工,同时也体现了陕北人的幽默。男人早早起来去地里劳动,挽荞麦地里的杂草,突然被一只蜘蛛“不烂倒”(拌倒的意思),随后有四只长腿蚂蚱紧跟着上来咬,要不是婆姨(陕北人对老婆称呼)给男人送饭来得早助阵,早就把老汉给咬死了。
第三十四首
疙瘩散,不疼览,
娃娃亲得笑下览。
疙瘩,疙瘩散,
不要叫老娘看。
小娃娃对啥都好奇,很多时间就顾不上看路容易被绊倒,大人扶起来娃娃时会一边摸着头一边安慰地唱着这首童谣:疙瘩,疙瘩散去吧!娃娃亲,笑起来吧!别让老娘(外婆)看见了,她会心疼的。
第三十五首
里孙子是个狗,
吃了就是个守
外孙子是个猫,
吃了就是个跑。
这里又是一个关于猫和狗的陕北说法。小娃娃被称作猫猫狗狗,还被分了类:里孙子和外孙子,里孙子就是自家的孙子,吃饱饭了不用回自己的家,像狗狗一样守着就成,而外姓的外孙子吃饱饭了就得回自己的家,所以像猫猫一样是流浪的,要跑回家的。
娃娃耍
第三十六首
太阳,太阳晒我来,
我给你担水饮马来,
太阳照到洼上来,
毛脑小子快走开。
陕北的冬天比较长,大约是10月中旬到第二年的3月初,太阳出来就会带来温暖。冬日里,小娃娃们都盼着太阳出来能“嗮阳阳”(在户外小娃娃们站立在房前或墙前,让阳光充分地照着自己的身体),在娃娃们的思维里,太阳也是骑着马儿来的,所以娃娃们一边嗮着太阳一边念念有词地说:太阳,太阳嗮着我来啊!我担水饮好你的马儿,快快照到我住的洼(黄土山下的村子)上来,“毛脑小子”(你们这些不懂事的小子)快快走开,别挡着照着我的阳光。
第三十七首
燕,燕,退皮皮,
退了皮皮穿花衣,
燕,燕,噙新泥,
退了旧衣穿新衣。
每年的春天都会有新的燕子归来,陕北人眼里它们还是去年的燕子只是换了一套新衣服,就像蛇一样蜕皮换新衣。小女娃娃在春天里玩的一种“燕儿脱皮”的游戏时,一般是两个或三个女娃娃手拉着手,绕着彼此一圈一圈地旋转而不松手,会始终伴着这首童谣,一是学着像燕子一样“退皮皮”快快长大,二是像燕子一样天天“穿新衣”。
第三十八首
一二三,踢铁环,
圆铁环,不长脚。
铁匠老婆铁打铁。
铁环由圆形的铁环和铁钩组成,一般是小男娃娃爱玩。“一二三”铁环立在铁钩里开始“踢铁环”(滚铁环)了,“圆铁环”(圆形的铁环)是“不长脚”的,是凭借圆形在地上滚而走起来的,就像铁匠是用铁锤打铁一样。
第三十九首
泥潭,泥潭水上来,
虼蟆虼 驮炭来,
踩得范泥烧砖来,
券得新窑引囚儿来。
陕北的夏天和冬天一样都比较长,娃娃们玩水是自然而然的事,可以玩踩泥潭,能踩出水来的泥潭一定是有沙的。陕北的泥潭是沙、土和着水,小娃娃挽起裤腿光着脚踩着是非常舒服的,不一会儿较浅的水里有“虼蟆虼䖡”(蝌蚪)游过来了,像驮着黑炭一样;踩泥潭的动作就像是踩做砖用的范泥一样,这样就可以烧成砖来,烧出来的砖可以券(盖)新窑,券起新窑就能娶媳妇了。
第四十首
泛水泉,泛水泉,
水出来,叫我的马儿喝水来。
马儿耤地种谷子,
老老小小有吃的。
陕北缺水,但在川地河道两边的石缝或河底里终年有泉水流出。在平静的水面不时有一圈一圈的水纹,那一定有泉眼,小娃娃们叫它是“泛水泉”。“泛水泉”泛出的泉水很金贵,能饮马,马儿犁好了地就可以种上谷子,谷子收割了,一家老小也就有谷子可吃。
第四十一首
捞捞饭,煮公鸡,
大女子寻里个猴女婿,
钱钱饭,和小蒜,
老婆吃里打老汉,
糕饸饹,烙饼子,
尿裤女婿煮扁食,
烩烩菜,面叶子,
白面馍馍辟裂子。
和陕北民歌一样陕北童谣也有比兴,就像陕北人说的“打比方”。这首童谣说的都是不寻常的事,都是用日常生活中的食物“打比方”的。“捞捞饭,煮公鸡,”这是一顿丰盛的饭,就是捞饭(米下到水里半熟时捞在碗或盆里继续蒸熟)和煮鸡,但说到现实生活却是大姑娘找了一个小男娃娃作女婿;“钱钱饭,和小蒜,”也是夏天小蒜刚上来就着喝钱钱饭的一顿难得的开胃餐,但两口子因为多吃少吃发生了口角以致大打出手;“糕饸饹,烙饼子,”这也是一顿难得的正餐有糕、饸饹,还有烙饼,但吃得女婿尿了裤子就像煮了的扁食湿漉漉的;“烩烩菜,面叶子,白面馍馍辟裂子。”,不管是烩菜、杂面和着的菜汤,这些事都像白面作成的馍馍不寻常开裂了,如陕北人常说的一句话“都做些辟裂子事”。
第四十二首
捞捞饭,打豆腐
墙上来里个水鸪鸪。
乖乖看得憨乎乎,
稀屎拉里一裤裤。
河里下去洗裤裤,
虼蟆虼 咬里腿肚肚。
大人在那里忙着“捞捞饭,打豆腐,”小娃娃没事做,看见了墙头上飞来一只叫“水鸪鸪”的水鸟,常见不到,小娃娃看得发呆,忘记了要去上厕所,屎拉在裤子里了,忙往河里跑去洗裤子,河里的“虼蟆虼䖡”(蝌蚪)围着小娃娃的腿直咬。
第四十三首
点豆豆,种芝麻,
毛蛐蜒,蛐蜒花,
芝麻皮皮,黑豆颗颗,
毛娃写字,
蛐蜒爬爬。
“点豆豆,种芝麻,”,这样的农活一般都是小娃娃可以做的,大人在前面挖坑,小娃娃在后面“点豆豆,种芝麻,”;“毛蛐蜒,蛐蜒花,芝麻皮皮,黑豆颗颗,”,这些都是娃娃们经常见到的东西。“毛娃”一般是对小男娃的爱称。“一茬娃,酷(吃)脚丫”是陕北人对刚上一年级学生的戏称。那么刚学写字,字一定也是不成字样的,像蚰蜒爬出来的踪迹。
第四十四首
一又一,吃扁食,
二又二,捉小鬼儿,
娃娃上学了,开始要数数了,这组童谣基本是根据月份时令编的。一是最初的数字,也是最大的数字,正月里可以吃最好的东西—扁食;二这个数字,在陕北人习惯里是贬义词,是不好的意思,所以只有二月二龙抬了头,这小鬼才可以捉到;
三又三,当大官,
四又四,屁股扎根刺,
三是陕北人心中最高的数字,往往和升迁有关系,三月三春分满面,所以就是要当大官了;四是不吉利的数字,陕北人有四六不成才的说法,所以就用谐音比作了刺;
五又五,过端午,
六又六,吃羊肉,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六月初六是新麦成熟了,所以就可以吃羊肉和白膜了;
七又七,猴小小,猴女女,
八又八,吹呜哇,
七月初七是天上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也是地上男娃娃和女娃娃约会的时节;八月是个好季节,有喜事降临,所以到处是吹呜哇(唢呐)的声音;
九又九,喝烧酒,
十又十,石磨石碾子。
九月九登高饮酒是文人雅士作诗写赋的日子;十又是取用谐音成了石头的石,石磨和石碾子是陕北人的神灵—青龙与白虎。
第四十五首
谁的胳膊长,
我的胳膊长,
打死牛家满门圈羊,
吃得老命眼瞪起,
瞪成和尚,
和尚念经,
念成道人,
道人下的两颗蛋,
圪乒圪乓都踩烂。
天气热了,陕北的树荫或窑洞里还是比较凉快的,活动多了会热得满头大汗,比比胳膊的长短也算是一种好玩的游戏。于是比胳膊长短的娃娃们开始一边比较一边念叨着:谁的胳膊长呢?是我的长啊!一拳能打死姓牛他家满圈的羊哪!这羊会吃得你很饱,吃得老命(你)都瞪起了眼,瞪得掉光了头发变成了和尚,和尚天天在念经,念经念成了个道士,道士下了两颗蛋,被圪乒圪乓(踩蛋的声音)两脚就踩烂了。
第四十六首
倒对,
扯锯,
扯到外爷家枣树地,
姈子打,
舅舅骂,
外婆结两颗干枣滚远吧。
两个小娃娃面对面坐下拉着手前退后仰像拉锯一样的游戏,“倒对”就是陕北人对这个游戏的称呼。一边双手前后拉扯着,一边念着,倒对,扯大锯,扯到了外爷家的枣树地里,妗子(舅妈)看到就要打你走的,舅舅来了就会责骂道:外婆的枣树结的两颗干枣给你,赶快滚远远回家去吧!
第四十七首
倒对倒,走走吧,
一走走得个几洼。
拈得两千鸡腿把,
给外爷做个烟锅把,
给外婆做个陀把。
这是另一首拉锯游戏的童谣。旧时陕北娃娃现实中除了家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外婆家。“倒对”开始走了,走了几个黄土洼,拈得(拾到)两干鸡腿把,一只给外爷做了个旱烟锅的把子,另一只给外婆做了拉东西的把子。
第四十八首
拉红狗,拉红狗,
粗狗细狗拉红狗,
粗狗怕狼撵,
细狗怕舔屎。
“拉红狗”就是“拉勾”。娃娃们一般在发誓的时候容易使用“拉红狗”这种方式,很多时候是做游戏玩的,两个小指拉在一起,嘴里哼着这首童谣:拉红狗了,拉红狗了,粗狗和细狗都是要拉的,粗狗拉的是怕狼来了撵走,细狗拉的是怕舔屎吃。
第四十九首
你拍一,我拍一,
一二三四五六七,
你拍二,我拍二,
龙抬头,二月二,
……
你拍我的手变花狗,
我拍你的手耍花狗。
这是一首拍手歌。拍手歌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变化,这首包含着陕北传统的月令民俗,从最后两句看,应该是“打手的游戏”,一般是两人的右手上下相叠,手心相合,下边的手翻打上边的手。你若是拍打到了我的手就会变成花狗,我若是拍打到了你的手就是在耍花狗,带一种戏耍的口吻。
第五十首
哇呜哇,
噔噔嚓,
引得新囚儿背坐下,
猴女婿外起顾耍耍,
没人和新囚儿拉话话。
“哇呜哇”是唢呐的声音,“噔噔嚓”是鼓和镲的声音,鼓、镲、唢呐是迎亲的队伍中必备的乐器,一听到这种声音就会联想到有迎亲的队伍走过来了,来到新房的新媳妇面对墙背坐着,年龄小的女婿还不懂男女情爱之事,只顾自己在外边玩耍,没有人和新媳妇说话。
第五十一首
捣鼓的,
拍擦的,
还有吹手呜哇的,
引人的,
送人的,
当定夹个彤红的。
这是对迎亲队伍:捣鼓走在最前面,后面跟着拍镲的和吹唢呐的,迎娶的人和送亲的人中间是穿着一身红衣服的新娘。
第五十二首
一楼楼,
二猴猴,
三打瓦儿,
四拍镲儿,
五猫咪咪,
六出老纲。
这首童谣是玩“打瓦”游戏时念叨的。“打瓦”其实就是用手里的砖头打倒摆好的砖,面对着摆好的砖头,娃娃们排成队,手里各拿一块砖头,念一句扔一次砖头,打倒了算数,没打倒的就要受到惩罚,一般是弹脑蹦。(在被惩罚者脑门,用食指和中指用力闪开,有一点疼。)
第五十三首
猴小小,
上山打枣枣,
打得一裤两袄袄,
回家荷也荷不了。
初秋,陕北的红枣熟了,调皮的小男娃娃上土山打枣,将裤子脱下来,捥住两个裤腿口,从裤腰口装枣,太贪装多了,拿都拿不动了。
第五十四首
反说话,话反说,
耤牛下得骡子娃,
吃猫奶,跟狗走,
猴狗下里个老黑狗,
半夜看见人咬狗,
井子踢到桶里头,
拿起狗,打石头,
爬柳树砍枣棍,
狗撵枣棍满沟奔,
谁敢说我反说话,
两腰把你棍打折。
说反话,就是为了娱乐,说一种与日常不同的话,让人发笑。不信你听听:耕地的牛生了一头骡子,它吃猫的奶,学着狗走路;小狗生下了一只老黑狗,到了夜半看到了人在咬狗;把一口水井踢到了水桶里;拿起了狗来打石头;爬在了柳树上砍一根枣木棍;狗撵着枣木棍满沟里跑;要是谁敢说我反着说话,我就两腰把你的木棍打折了。
第五十五首
咪咪咪咪你肯响,
你吃稠的我喝汤。
春天的柳树刚发芽,截一小段就可以做咪咪了,具体制作方法是:将截下来的柳条两头的皮剥去,一手捏住木芯,一手将中间留着的树皮揉搓,使树皮脱离木芯,这段没有木芯的树皮就可以做咪咪了,将一头压扁,刮薄了口,试着吹一吹,能吹响,并且声音很响亮,不好就再刮一遍吹口,还不好就得换一根柳条再试。好不容易做好了,当然要祈求它是一只响亮的咪咪:咪咪呀!咪咪呀!你肯响了,你就吃稠的,我可以喝着汤的。
第五十六首
打我手,
变花狗儿,
花狗儿巴下你的肉,
花狗尿下你的酒。
这是又一首“打手”游戏里念叨的童谣:你要是打到了我的手,就会变成一只花狗的,并且花狗拉下的屎是给你吃的肉,尿下的尿是给你喝的酒。
第五十七首
趟铁环,上长安,
长安盛个杨玉环,
杨玉环城墙上站,
看彻我笑得圪蛋蛋。
拱铁环,就像驾车一样,拱到了长安,在长安有一个美女是杨玉环,她站在城墙上看到了我,马上就笑盈盈的。
第五十八首
学叹叹,
口里噙个羊卵卵,
学叹叹,
脑上顶个尿罐罐。
学着别人话说就叫“学叹叹”,说明这是个自己不会说的人,不会招人喜欢的,所以就是:学着别人说话,就像嘴里噙了一颗羊的蛋蛋,这样的人只配头上顶着尿罐罐。
第五十九首
相跟得来,
相跟得回,
谁先回喀狼吃谁!
这是一首发誓的童谣,强调了违背邀约的后果。我们一起相跟上来的,那么回去也是一起相跟着回去的,如果哪个人先回去,那就会被狼给吃掉的。
第六十首
摇铃铃,打碗碗,
谁笑下,谁揞揞。
摇着铃铛,打碎了碗碗,谁要是先笑了,谁就是落后了。一个憋着笑的游戏,童谣被说完就比谁能憋着不笑,谁先笑了就算是输了。
娃娃的世事
第六十一首
懒不死了个懒大嫂,
起得迟,睡得早,
家里二外不打扫,
鸡羊猪狗喂不饱,
娃娃穿个烂袄袄,
冰锅冷灶炕不烧,
渴里两瓢水,饿里炒面吹,
来里客人没法待,
囫囵黑豆磨不推,
等到太阳落山了,
客人饿得早跑了。
这是一首教化性的童谣,形容一个懒媳妇从清晨到晚上怎样懒的样子。这个懒媳妇呀,前一天睡得很早,第二天起床却很晚;家里面和外面的院子都不打扫;鸡、羊、猪和狗都没喂饱;小娃娃穿着破烂的袄子;不烧灶火,也不烧炕,锅灶都冷冰冰的;渴了喝两瓢冷水;饿了吃口干炒面;客人来到家里没办法呆,囫囵黑豆不在磨上推,等到太阳都落山了,来客实在饿的没办法就走了。
第六十二首
憨囚子,拌圪瘩,
没筷子,手不拉,
没风匣,脚卜踏,
女婿一看没吃法。
脑子不够聪明的的媳妇要做饭,拌面圪瘩,没有筷子,就用手来拌圪瘩,没有风匣子,就用脚在那里踏来踏去火烧不起来,女婿一看这饭是吃不上了。
第六十三首
提起个黑,记起个黑,
黑家洼有个黑小子,
黑家庄有个黑女子,
黑里来个说媒的,
黑天半夜说成了,
鸡叫三餐引来了,
引人的骑个黑叫驴,
送人的骑个黑公牛,
黑蹄黑爪黑角楼,
黑吹黑打黑里走,
黑毡黑轿黑洞房,
黑小子进了炭窑沟。
这是陕北人关于黑的一个有趣故事。说到陕北的黑,在一个黑家洼的地方有一个长的黑的小伙子,而黑家庄却有个长的黑的姑娘,晚上来了个说媒的,就在黑天半夜说成了这桩亲事,鸡叫了三遍来迎娶,迎娶的人们都骑着黑色的公驴,送亲的人们都骑着黑色的公牛,长着黑蹄子、黑爪子、黑角,天黑着看不见吹着唢呐打着鼓,走在黑色的毛毡上,坐着黑色的轿子就走了,进了黑新房,这个黑小伙子就像是走进了黑炭窑沟里。
第六十四首
秃角楼牛,秃圪堵铧,
秃老子耤地,秃小子拿,
送饭来里个秃妈妈。
罐子里提些秃疙瘩,
背心里背个秃娃娃,
家里还有四十人个秃当家。
秃归秃,秃有福,
前山糜子后山谷,
打得圪堆带帽够咱吃。
这是一首关于秃的童谣,人是秃头,用的牛是秃角……。一个都是秃头的人家,秃老子(爸爸),秃妈妈,还有个秃头的小子(儿子)。一大早,秃爸爸领着秃儿子,牵着秃角的耕牛,拿着秃头的桦去地里劳动。中午秃妈妈背着秃娃娃来送饭,饭罐来是秃疙瘩。在家里还有四十个秃家长,秃头是秃头,但是有福气,前山种着糜子,后山种着谷子,收割了就是很多很多的粮食,粮仓里都放不下溢出来了,管够我们吃的。
第六十五首
拔坌囚子拔坌来,
石头瓦块拔出来。
是一首挑牙齿的童谣:挑牙齿的媳妇,快来挑牙齿来,把这些像石头、瓦块塞牙缝的东西,赶快清理出来吧!
第六十六首
麻蚱蚱打猛得了病,
打发的路虎请医生。
蛇鼠子医生赶了个紧,
药没药来针没针。
号罢脉来打失惊,
“我看蚂蚱有吉凶”。
吃不吃来闻不闻,
过了三天命归阴。
这首童谣是童话世界里的陕北丧俗。麻蚱蚱(蚂蚱)突然得了病,打发路虎(小甲虫)去请医生,请来了蛇鼠子(壁虎)医生,没有带药,也没有带扎的针,把了一下脉就惊呆了:“我觉得蚂蚱情况不好”。蚂蚱对食物不吃也不嗅,过了三天就去世了。
夜明虫赶来打照灯,
虼蚤跳弹最卖命。
急急忙忙请阴阳,
请下蝼蛄看坟灵。
驴圈圪捞是龙穴,
冬暖夏凉坐字硬。
雇得粪爬牛来打墓,
一时三刻就挖成。
夜明虫(萤火虫)赶着来当了照路的灯,虼蚤跳来跳去最是卖命,急急忙忙跳着去请阴阳先生,蝼蛄阴阳看了一块坟地,说驴圈圪崂是块好地方,冬暖夏凉的龙穴,掐算到了坐字又硬。雇了粪爬牛(屎壳郎)来打墓穴,用了一时三刻就挖好了墓穴。
壁虱来把总管当,
四个骚秃当礼生。
四个绵蜂是吹鼓手,
八个蝇子念经咿咿嗡。
事情上要献一口牲,
祭上一条壮地虫。
喂唔号得眼窝肿
哭死哭活鞋底虫,
请来壁虱当总管,礼生是四只骚秃(虼蚤),吹唢呐和捣鼓的是四只绵蜂(不蛰人的蜂),诵经的是八只苍蝇,壮地虫(长得壮实的虫子)充当了要献祭的牲口。鞋底虫呜呜哭嚎,眼睛都哭肿了,哭得是死去活来;
虫虫牛牛过大事,
锅灶上忙坏是百宗。
七碟八碗上得快,
赫连倒阵抬起身。
东走东来西走西,
把麻蚱蚱埋到墓窑里。
这虫虫牛牛们过事情(办丧事),百宗(也叫扁宗,一种昆虫)就是大厨师,在锅灶(灶台)上忙坏了;七碟子和八碗子的大餐上桌很快,很麻利地就把蚂蚱的棺材抬起身了,从东面走走,再从西面走在,到了墓地就把蚂蚱埋进了墓窑里。
第六十七首
猫猫锅巷里坐,
狗狗门道里卧,
锅头坐上老两口,
地下站个小囚囚,
院起喂着羊和猪,
槽上拴着骡马猴,
大门口站着吹鼓手,
园子里种着葱蒜韭,
爪桃梨枣样样有,
打得 黍喝烧酒。
猫咪喜欢暖和的地方就卧在了锅台的边上,狗看门就站在门道那里,在炕上距离锅台近的锅头比较暖和,家里的婆婆公公就坐在锅头那里,而家里的小媳妇只能站在地下干活,去院子里要喂羊和猪,马槽里有骡子要喂,大门口站着吹鼓手要饭吃,园子里种着葱、蒜、韭菜,还有瓜、桃、梨、枣各种水果,而打回来的陶黍(高粱)还要酿酒喝。这是一个陕北旧时媳妇婚后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六十八首
受苦汉
受恓惶,
打下谷子卖米汤。
米汤稀,
上下两颗米,
米汤稠,
在锅底里。
旧时陕北的贫困用这首童谣就能说明。受苦的人,很是恓惶(可怜),打下的谷子熬成米汤卖,米汤太稀,上面飘着一颗米,下面沉着一颗米;米汤熬得太稠就粘在了锅底里了。
第六十九首
上石崖,
下石崖,
白胡子老汉突出来。
非常形象的一首磨豆浆的童谣:上边的石磨盘呀!下边的石磨盘呀!你俩一转,那些豆糊就像老汉的白胡子一样,就从磨缝里出来了。
第七十首
麻沉儿糕,
灶火里烧,
人来揽,
不敢创,
人走览,
烧焦览。
这是一首充分说明陕北旧时缺粮食的童谣。烧洋芋、烧红薯、烧玉米…都是那时小娃娃们最好的零食,刚放进火里,有人来了,舍不得给别人吃,烧好了也不敢从火里刨(拿)出来,客人走了,吃的也被烧焦了,很无奈啊!
第七十一首
麻汤饭,
就小蒜,
老婆吃了打老汉,
老汉气得反不揽,
一拳把老婆碗捣烂。
麻汤饭,就是因为米汤和着菜再将榨过油的油渣放了进去,在缺粮时代那是很好的饭,又有小蒜就着,真是美味,家里的两口子为了争着吃大打出手,老婆吃了要打老汉,而老汉一拳把老婆的饭碗给捣烂了。说明这麻汤饭就小蒜香得太诱人了。
第七十二首
拦绵羊,
绵羊打在圪塔上,
圪塔上吃风受了凉,
回来饮上碗疙瘩汤。
这是一首饱含着陕北拦羊娃娃心愿的童谣。拦羊的娃娃在土圪塔(土堆)去拦绵羊,土圪塔上风大,被风吹得受了凉,希望能回到家了吃上一碗圪瘩汤暖暖身子。
第七十三首
穿花鞋,
撂呆呆,
呆呆撂到个磨盖盖,
磨盖盖上晾些马奶奶,
一下打得圪赛赛。
女娃娃玩沙包时说唱的童谣。穿着花鞋玩呆呆(沙包),一会儿把沙包用膝盖接着又踢在空中,像晾晒在膝盖上的马奶奶(一种可食的野菜)圪赛赛(抖动着)。
第七十四首
过年好,
过年好,
穿新衣,
戴新帽,
黄馍馍,
炸油糕,
瓜子花生酒醉枣,
贴对子,
放鞭炮,
咚咚嚓嚓闹阳歌。
过年是娃娃们最盼望的,有新衣服穿,新帽子戴;还有好吃的东西:黄馍馍(黄米蒸的馍)、炸油糕,瓜子、花生和酒枣(用稀释的白酒浸泡过的红枣);贴上对联,放了鞭炮,在咚咚嚓嚓打鼓拍镲的声,扭着秧歌来迎接新春。
第七十五首
正月正,挂红灯,
一年四季享太平,
二月二,龙抬头,
画仓室,祈丰收,
三月里来三月三,
清明祭祖保平安,
这是陕北的四季童谣。正月里,挂上红灯笼祈求一年四季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画好仓室,祈求一年有好的收成;三月是春暖花开的日子,踏青、祭祖保佑子孙一年平安。
四月里来四月八,
你点豆来我种瓜,
五月里来五端阳,
雄黄烧酒粽子香,
六月六煮豌豆,
新麦子馍馍泡羊肉,
四月初八是佛祖诞辰,也是种豆、种瓜的季节;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喝雄黄酒可辟邪,还要吃粽子;六月初六后,新豌豆上来了,可以煮豌豆吃,新麦子也收割了,蒸出的馍馍泡着羊肉汤吃,最香了。
七月七,天仙会,
牛郎织女笑嬉嬉,
八月十五中秋节,
团团圆圆在人间,
九月九,家家有,
重阳节里喝烧酒,
七月初七是牛郎与天仙织女一年相会的日子,也是祈巧的日子;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地上人间一家人团圆的日子,赏月、吃月饼;九月初九是重阳节,秋高气爽,登高、喝酒、会友。
十月一,送寒衣,
天上人间相依依,
士月里来驱寒冬,
家家户户要熬冬,
腊月里来二十三,
送里灶神迎年关。
十月一进入初冬,要给故去的亲人送寒衣,以解相思之情;十一月节气到了立冬,家家户户都要煮羊头熬冬;腊月是一年最后一个月,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宫,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回宫将吉祥”。
第七十六首
说起个风,
尖声吱唠刮得紧,
坬上刮得趟牛风,
畔上刮得儿马风,
圪崂里刮得叫驴风,
刮烂鸡蛋蚂蝗钉,
刮烂碌碡水线缝,
陕北黄土高原春天和秋天是刮风的季节,这首童谣很形象地反应了这里的刮风场面。风一刮起声音就先来了,尖声吱唠的,证明风刮得紧;土山上刮的风可以把一头牛刮跑,河畔上刮的风像一匹公马在跑,圪崂里刮来的风像一头公驴在叫,风刮烂了的鸡蛋用蚂蝗来钉,刮烂了碾米用的碌碡,用绣花的水线缝住。
炕洞子进来一股儿风,
锅盖饼子转窑顶,
猫道里回来一股儿风,
瓶瓶罐罐一吱儿音,
风从烟洞刮进家里的炕洞(火坑的烟道)里,直串到灶火口,将上面的锅掀起来,锅盖像饼子一般旋转在窑顶;从门上留下猫进出的猫道里也刮进一股风,把碗架上的瓶瓶罐罐刮得互相碰撞的吱吱声。
怀娃娃婆姨没小心,
裤腿里钻来一股风,
肚子里的娃娃直嘶声,
一个怀着娃娃的婆姨(媳妇)不小心,一股风钻进了裤腿里,吓着了肚子里的娃娃直叫唤。
老汉吃烟没小心,
烟锅里进来一股风,
炝得老汉直抽筋。
狗日的风,
驴下的风,
刮来刮去要人命,
要是刮得再不停,
瘫夹子和你作亲亲。
一个老汉抽汗烟不小心,从烟锅里进来一股风,把老汉呛得直抽筋,他骂风是“狗日的风,驴下的风,刮起来真是要人的命,要是再刮个不停,那个害娃娃的瘫夹子一定会和这风作亲戚的”。
张晓梅剪纸艺术简历
(1988年—2020年)
1988年,剪贴画《敦煌藻井》获“榆林地区妇女比巧比赛”优秀奖,
1989年,纸塑灯《喜》获“榆林地区花灯大赛三等奖”。
2000年—2001年,创作《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兰花花》剪纸。.
2002年—2003年,创作《鱼神》一书剪纸插图二十五张;为兰花花剪纸公司创作《兰花花系列剪纸》;榆林市邮局邮票公司创作《陕北民歌》。
2004年,创作剪纸《开启地狱之门》、《八首信天游》。
2005年,《生命的欢歌》、《鸳鸯蝴蝶》、《神木长廊》、《儿时游戏》系列剪纸创作,榆林邮局邮票公司的《塞上明珠—榆林》系列剪纸创作;为《延安文学》吴起特刊创作《吴起系列剪纸》。
2006年,策展“榆林剪纸四人展”;《延安文学》延长特刊创作《延长系列剪纸》并撰写论文“投射在刘兰英剪纸中的女性原型”一文;创作《诗经》系列剪纸、《山鬼1》剪纸。
2007年—2009年,收集整理子长民间美术资料,撰写近十五万字书稿;《印象志丹系列》剪纸的创作;《咒术师》、《九尾狐》、《眼睛系列剪纸》、《谁也不丢谁》剪纸,《佛陀》纸板刻纸。
2010年,创作《观香》、《云雨》系列剪纸,《山鬼2》剪纸,榆林邮局邮票公司创作《贺卡》系列剪纸4张。举办“地火盈天—剪纸、素陶展”,以及“榆林剪纸精品展”。
2011年,创作《荞麦花开四拼》、《荞麦花开系列剪纸》、《岁后七日》、《爱情备忘录系列》填色剪纸。
2012年,创作《榆林小曲系列》,《春叶上的花儿系列》染色剪纸,《陈忠实解读陕西人》插图12幅,《生肖系列》填色剪纸六幅。
2013年,应聘为榆林学院客座老师教授“剪纸”选修课。举办“榆林小曲剪纸展”以及“张晓梅剪纸艺术十年回顾展”,创作《生肖系列》填色剪纸六幅、《戏曲系列剪纸》2幅。
2014年,创作《戏曲系列剪纸》2幅。
2015年,《鼻子系列剪纸》、《舌头系列剪纸》各4幅,并发表“‘圣像学’视角下刘兰英‘母神’作品探析”一文于《西安工业大学学报》第九卷第一期。由榆阳区宣传部主办“张晓梅剪纸艺术展”。
2016年,创作《花圃系列剪纸》7幅,《大花被与欲望.姐妹系列剪纸》2幅,与王雨虹合作创作《源氏物语插画》4幅,《敦煌插画系列剪纸》4幅。在西华师大作“剪纸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的讲座。
2017年,在米脂做培训剪纸。创作《大花被与欲望.姐妹系列剪纸》4幅,与王雨虹合作创作《敦煌插画系列剪纸》8幅。由朔方集团出版《别出新裁—张晓梅艺术作品集》一书并举行首发式。
2018年,与榆星广场文化艺术中心合作成立“张晓梅剪纸艺术工作室”,创作玻璃贴系列作品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应邀为本土电影《一把挂面》创作系列剪纸14张。部分剪纸作品收录《当代剪纸家》一书。
2019年,创作剪纸作品《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电影<人生>》,十二生肖折叠珠光纸灯一套12盏、填色剪纸一套12幅,婚礼贺贴一套12张;创作《青云野战医院》单色剪纸1幅、《诗经中的陕北节气》填色剪纸一套48张。
2020年,创作《战疫》填色剪纸1幅,《陕北童谣》9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