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榆林风俗之社会习俗(三)》
社交
礼节榆林群众十分好客,亲戚朋友上门,热情接待。群众认为:有亲朋上门是自己的荣耀,也是有人缘的标志;如果亲朋好友长久不上门,则是生活破落或离离寡合的表现。客人来了,主人开门并揭起门帘迎接,让客人先进,然后自己才进门。进门后,主妇就扫席子,就铺毡,让客人上炕。客人不上炕有“立客难待”的说法。上炕要脱鞋,俗话说,上炕不脱鞋,走了再别来。客人上炕后,主人敬茶敬烟,问寒问暖,给客人敬东西时,主人用双手递送,毕恭毕敬,如用单手递送,则视为不恭。如遇饭时,强邀客人吃饭,并另给客人做好餐,随茶便饭也有对客人慢待之嫌。吃饭时要把盘子端到炕上,有时也放饭桌,盘子上的饭具都很清洁,不能把未洗过的碗碟和单根筷子放到盘子里。如果坐席,需让年长者坐首席,长者先动筷才动筷。吃饭时,不能独自先吃,虽然主人一再催请,但是还应该招呼全家人吃,至少要与陪同自己的主人一齐吃。如果同时数人吃饭,一般要等待他人吃饱后,方可放碗筷。尤其是主人陪客时,要等客人吃好后才放碗筷。吃饭时要看菜吃饭,同时要紧让别人。俗话说:“吃饭不让人,吃了肚子疼”。特别忌讳狼吞虎咽,不管青红皂白把饭吃完,弄得主人十分难堪。有一则笑话:七十年代一驻队干部到某农家吃派饭,其家生活甚为困难,主妇好容易做了四小碗面条,这位驻队干部一连吃了三碗,主妇的孩子爱得口噙涎水,手指头填在嘴里,眼睛滴溜溜转。后来,驻队干部又把第四碗面条也倒进自己碗里,急得小孩“哇”地一声哭起来了,主妇气得把小孩拍了一巴掌,骂道:“杂种,又不是吃死食呀!”使驻队干部十分尴尬。
榆林人待客彬彬有礼。新编《吴堡县志》记载,吴堡作客有十忌:
一忌开门不进家。在吴堡老乡家作客。开门要立即进家,不能开门后探头探脑,东张西望。这样做会引起主人的不满,俗话说“朝回瞅,变红牛。”这是对这种行为的咒骂。
二忌上炕不脱鞋。客人在主人家中上炕时切记要将鞋脱掉(小脚”老太婆不脱)。常言说:“上炕不脱鞋,惹得主家说出来。”这是说客人不脱鞋,主人是会感到很为难的。
三忌笑声不开朗。如果在主人家中说话,发笑时一定要笑声开朗,不能闭住嘴靠鼻子发笑。这是对主人最大的不礼貌。有“鼻子笑人没深浅”之说。
四忌衣帽不整洁。去别人家中作客,不论穿坏穿好,穿新穿旧,主人是不会讲究的(因为人有贫有富,生活水平有高有低)。但都要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这说明一个人爱好不爱好,否则会留下“癞流溻水”的印象。
五忌自傲不尊老。如果主人家有老人(父母或祖父母)或其他客人,要主动向他们问好、答话,不能自傲不理他人,这样会使主人处于窘境。
六忌孤僻不爱小。如主人家中有小孩,要有意地去逗一逗,头上摸一摸,抱一抱或亲一亲,引起小孩的高兴、喜笑,不能恐吓小孩。
七忌晚辈吃饭坐上席。在主人家中吃饭,一般人是不能坐上席的,只有长辈客人或老年客人才可以坐上席。如是同辈客人,虽然主人谦让,但只能与主人平席而坐。如是晚辈,还应主动请长辈的主人或客人坐上席。
八忌抢先动碗筷。在主人家吃饭,不能独自先吃,虽然主人再三催让,但还是应该招呼全家人都来吃,至少要与陪同自己的主人一齐开始吃。如同时有几个客人在坐,一般要等待他人吃饱后方可放碗筷。要先放碗筷,必须说:“你们慢慢吃”。主人一般是要等待客人都放下碗筷吃饱后,才往下放碗,这是对客人的一种礼貌。九忌问人伤悲事。在主人家谈话,一般不问一些引起主人悲伤的事情,问悲伤的事情会引起痛苦的回忆,形成沉默的场面。如无意间引起悲伤,也要安慰他们,让他们尽量想开点,并想办法使他们尽快高兴起来。
十忌走时不告别。做客完了,动身回家时,一定要向全家人告别。并邀请他们抽时间也来作客。这样,在你走时,他们会全家人将你送出大门。千万不要不辞而别。
其他各县作客也大同小异,而北六县较随便点。旧时,邻近内蒙的草滩地区群众,即使素不相识的人,也给以饭菜招待,甚至晚上一家人同宿一炕,也不避嫌。
旧时,家中有男客,小媳妇一般不和客人多接触,或者只寒喧几句,就躲在另一窑内。如果姿意嬉笑,被视为不雅。女人一般不抛头露面、单独出门。这种礼节财主富户比较讲究,穷苦人家比较随便。现在这些束缚妇女的礼节不见了。
榆林群众敦厚诚实,注重交往。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等节日互相馈赠礼品,互相拜访,有来有往。亲友邻居有疾病和患难之事,必去探视和给予周济,即使乞丐上门,仍以礼相待,给以施舍。朋友有难,喜竭力相助,不喜飘浮之言。也有亲戚远离乡,弟兄高打墙的俗话,防止纠葛和磕碰。
路遇熟人,必打招呼。骑驴时要下驴,骑自行车、摩托要下车。有了自驾车,遇熟人也要停车问候。
向长辈问话要带称谓,或称老人家,或称某老,彬彬有礼,且忌大名小号,即使不熟识之人,同龄爱叫“拜识”,对长者叫“干大”、“干妈”、“干爷”、“干奶”等,榆林有“出门三辈小”的谚语,出门在外更要讲究礼节,不得粗野。
习俗,爷孙之间、弟嫂之间、姐夫小舅之间可以开玩笑。尤其是远房爷孙、远房姐夫、小舅子之间,玩笑开得更大,有时竞互相编排,巧骂对方,这视为正常,叔侄辈、姐姐和妹夫、兄长和弟媳之间不能开玩笑,否则是会出丑的。
旧时,彼此见面,最平常的礼是打拱作揖。打拱是两手合抱表示敬意,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如遇凶丧,则右手在外,左手在内。打拱作揖又可分为高揖和长揖,长揖用于对尊者。长跪、弯腰、垂手至地为拜,旧时有九拜:顿首、空首、稽首、振顿、吉拜、出拜、奇拜、褒拜、肃拜,前四种是常用之礼,称为正拜,后五种依附正拜。顿首,即叩头。稽首,是拜中最重,一拜三叩首,三拜则九叩首,是拜之极。民国年间盛行鞠躬礼。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际也有所变化。作揖叩头尚未绝迹。春节拜年时,互相作揖贺年,也有给自己祖父母、父母等亲属叩头贺年请安的。丧事和祭祀中,作揖、叩头仍是主要礼节,公祭时改用脱帽鞠躬礼。有些老年知识分子有时也将鞠躬之礼作为见面和道别之礼。拱手之礼,在公众场合仍可以见到。亲友相见,握手已成习惯。通常是双方伸出右手相握,紧紧相握。屡握不止,表示双方情谊深厚。戴手套时,须先取下手套再握。男子之间,谁都可以先伸手握,男女之间,一般应由女方先伸手,轻握片刻即可。但男女之间握手仍不多见。送行时有举手注目礼,公众场合也有鼓掌之礼,表示欢迎、祝贺、鼓励、支持、慰问等感情。
社交中讲究右大左小。二人同行右为尊,三人并行中为尊;进门、上车要让尊者先行,女士优先。上楼时,尊者、女士在前,下楼则相反。上车时,尊者由车右边上,其他人等尊者上车后,再由车后绕到左边上车。车中后排中间为尊,右边次之,左边再次之,前排副驾驶座最小。
拈香结拜几个人义气相投,因此仿效桃园三结义的古代故事,聚会一起,焚香燃纸,对天发誓,结为异性兄弟,患难与共,生死相依,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互相相称“拜识”。结拜时,设香案,祭天神,同时把各自的中指扎破滴血于酒中,而后每人喝一至三口,然后倒在同一盆清水中洗脸洗手,最小的倒洗脸水,洗脸盆下压的一笔钱即归其所有。仪式告竣,以年齿为序称兄道弟,婚丧大事,互相往来。尤其是同村之人,不是亲戚、本家者,更喜拈香结拜,认作干亲。也有一些酒肉拜识,有酒有肉,即为兄弟,呼吆喝六,一醉方休;无酒无肉,即为路人,你东我西,互不相识。更有一些不义之徒,借拈香结拜之名,或谋其财产,或污其妻女,或投井下石,此类拜识,实为引狼入室。故俗语有:“拈香结拜哩,给老婆做害哩”,老实巴结的庄稼汉是不愿拈香结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拈香结拜的渐少。
打平伙阴雨天,或晚上闲暇之时,村民们聚会一起,谈古论今,说东道西。有人提议打平伙。于是众人异口同声,大家一齐动手。你买酒,他找肉。一时无肉,或宰鸡,或杀羊,马上烹煮,不上一个时辰饭莱熟了,香味扑鼻,于是众人一块聚餐,大碗盛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谈笑风生,乐在其中。吃饭饮酒时或猜拳行令,或唱山歌酒曲。饭后,或继续谈天说地,或玩耍凑趣。打平伙的费用或众人均摊,或抓阄拈大头支付。打平伙既可交流思想,又能增进友谊,还能娱乐玩耍,悠哉乐哉,乡情似酒,古朴醇厚!打平伙是男人们的事情,女人们一般不参加。
办事情和行门户榆林群众把红白大事宴请客人叫办事情。办事情可分为筹备、宴客、酬谢三个阶段。
筹备首先忙忙碌碌推磨滚碾,杀猪宰羊,倒油买酒,筹措办事情所用的东西,然后请阴阳先生择定吉日良辰,向亲朋好友,或发出请帖,或登门邀约,请客人届时光临。办事情前两天,得聘请一位有经验有威望的人当总管,让其总理一切办事事宜。总管根据主人备办的材料,招待客人的多少,决定宴席的菜肴。为了不手忙脚乱,预先安排各类办事人员。红事有担水、厨师、素锅、面锅、掌盘、看客、迎客、提茶、礼房等;白事主要有:出孝、司灵、看客、担水、司荤、司素、掌盘、司茶、礼房、杂办、净桌、管灯、土工等。并张贴公布。为了有条不紊,有的地方还有办事人员守则,张帖出来,让办事人员遵守。
宴客(见饮食)办事一般待十到二十桌客,也有待三五十桌,甚至待上百桌的。
酬谢事情过后,主人备办宴席酬谢办事人员,并对厨师、总管等主要办事人员送烟、酒、馍、肉等酬谢。
榆林城办事由揽头操办,实则是职业办红白大事人员。近年,城内人多在酒店包饭,少了许多麻烦。山村也有了操办红白大事的类似做法,尤其是有专门搞彩车、搭灵棚、租灶具等行当,收取酬金。
群众把因红白大事赴他人之宴席叫赶事情或行门户。门户,门户,是一家之门面。自己办事情,别人不来,是没人缘的表现,别人办事情,自己不去,是失礼。“手提锅儿卖,门户紧着待”,“请客不到羞君子”。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非礼也。有来有往,才是正礼。
行门户得给主人钱物,主人专门设礼房、礼帐收受。钱物多少根据红白大事的不同、关系亲疏而有别。红事(即婚事)区别比较细微。先由房头(即伯父家)和姐家(舅父家)行礼,再由姑夫、姨夫、姐夫等亲戚行礼,然后由其他宾客行礼。嫁女时,旧时仅给女儿添箱。添箱,顾名思义,为女儿箱笼内增添嫁妆。添箱有大小之分,大的是衣服,小的是鞋袜。现在添过箱后,照样要行礼,群众形象地比喻为“三道腰捆了。”白事(丧事)要给香纸和献的祭奠。香纸有全香全纸、香全纸半的分别,献的有生熟之分。熟献的是馍、饼,一般 6~12个,生献的是米、麦,一般2~4升,也可用钱代替。丧事办的大,还要驮牲献祭。牲有猪有羊,猪曰刚烈,羊曰柔毛,去毛皮囵囫爬于灵棚前。白事比红事礼轻,主人为了尽孝,给父母减罪,故不多收礼。亲朋好友也有集资送挽幛、花圈等悼念的习俗。
此外,合龙口、做满月等事情也请客,也行门户。
榆林办事情多在春节前后举行,主要原因是这个时候,大家比较消闲,亲戚朋友容易聚会。因之,一个村往往一天办几宗事情,有人一天要赶三五宗事情,行几十元上百元门户钱的人是很普通的。近年门户上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般每宗50~100元,也有200元以上的,而今,至少200元,行千二八百是寻常之事,有的竟行上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