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古今榆林  >  红色记忆

红色记忆

李瑞阳回忆(节录)

浏览量: 621   发表时间: 2022-01-07 10:39:13.0
打印本文

1924年冬,冯玉祥胡笠僧推倒曹琨吴佩孚,当时刘天章同志在北京组织学生军,约人帮忙,在旧历年底,我和杨晓初同志连夜由陕去京。到京后,我因自己不懂军事,没有到军队里去。25年春,李子洲约我去绥德师范教书。当时李子洲任校长,杨明轩任教务主任,常汉三任训育主任,云南人王懋廷在本校教书,任党支部书记。大约在当年4、5月间,由王介绍我入党,并任组织委员,(宣教委员是田伯英)训育主任常汉三,杨明轩、李子洲在我去时他们已是党员[杨明轩1926年12月入党],但因为当地军阀井岳秀经常注意绥德师范,所以他们三人在党内都没有担任什么职务,而党的经常工作,以及学校内部较重要事务,均由他们几人和党组织的几个负责人共同研究决定。大约在暑假前后,榆林中学约绥德师范到榆林去开运动会,因为我们经常的斗争对象就在榆林,为慎重起见,我们行政领导和党组织领导都全去了。有一天,井岳秀约我校教职员去城北红石峡游尝[览],当时我正睡着了,李子洲便让留下我以防有事。恰在他们走后,榆中以党员为首,还有其他进步学生,紧急集会,讨论藉校长杜斌丞不缝运动衣(大约为这事,我记不很清)要闹一个大规模的学潮,他们派人来找我暗中商量,我立即约他们(榆中党员)到一个僻静的庙里去谈,我们虽经常发生关系,但没有全见过面,这次算全见了(为小心起见我们并没有把两校党员召集在一起开过会),问清情况之后,我认为正是我们都在这里,虽然大部分同学已经有了一种气氛,都可以藉此动起来,但这不是好机会,如果闹起来,便把党整个暴露出来,最低限度绥德师范便在我们手中失去了。同志们接受了我们的意见,回去再向其他学生做了说服工作,这次没有搞起来。到王懋廷、李子洲、杨明轩他们回来听到这件事,认为这样处理极对,度过了一次很大的风险,保存了力量。我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杜在榆林办学,是在极凶残的井岳秀肘腋之下,当时我们跟杜也没有建立什么关系,所以对榆中的态度和措施,无异就是对井岳秀的。

同时,榆林中学的党组织虽然薄弱,但在榆林影响却很大,给后来党在陕北地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5年下半年王懋廷同志离开了绥德,听说在26年或27年被蒋介石残害于云南。这位同志在我的影响[印象]上是极为深刻的,对革命工作,踏实耐烦,对每个同志诚恳温和而要求严格,对工作他总是倾听同志们的意见,然后审慎地作出决定,并随时督促执行。我觉得他在学校只有革命一件工作。他的教书和日常生活,我简直影响[印象]很淡薄,而对他作革命工作却至今如在眼前,我可以这样说:陕北党的开始建立,我不很清楚,但在这半年的发展情况(25年上半年)我是完全参加了的,知道得较为清楚,可以说,党在陕北以后建立了那样坚实的根据地,和王懋廷同志的踏实工作是分不开的。

当时对于党员同志的培养锻炼,一方面参加实地斗争,一方面思想上随时加强教育。我去陕北时,路过太原,在桥头街一家书店,买了许多新书,到校后我们就和这家书店建立了关系,他们供给我们很多社会科学书籍,这些书在一些大书店都是买不到的,在同志中发生影响最大的是一本《共产主义ABC》,这本书描绘了共产主义的幸福远景,写得通俗扼要,激发了同志们努力从事革命的热忱。大约每星期日都分别开会,有时开会 [全]体会,开较大的会,我们常在城西一个小山上的寺院内,有时由上午一直开到下午。这些会李子洲同志和杨明轩同志为了避免发生问题都不参加,都是由我们委员几个同意后告诉他们情况。

教职员中除王懋廷同志外,几个党员,同时又都是共进社员。共进社的会我们也常开,常在一个同志韩叔勋家里,谈些关于校内校外的工作问题。这个会实际也就等于教职员的党员全体大会。这个会上,因为李杨二人参加,往往决定一些校内党内的重大问题,例如关于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政治斗争,培养党员,以及关于领导榆林支部等问题。

 

            (李瑞阳1959年<回忆1925年绥德党组织发展情况》,陕

    西省档案馆全宗号55、目录号5、案卷号1180)

 

我叫李瑞阳,今年八十三岁。一九二五年初我在陕西省立第四师范任教,同年底便离去,前后只有一年时间。

一九二一年,我在北京第四中学上学,由于北师大有陕西同乡会,我便参加了同乡会,后来又由人介绍,我参加了由李子洲等人创建的《共进社》组织。二四年底,我中学毕业后,李子洲就聘请我为四师美工教员。当时,四师校长是李子洲,教务主任是杨明轩。

我来四师时,这里已经建立党的组织,负责人是李子洲、杨明轩。不过出面工作的是教员王懋廷。记的当时师生中的党员有:白明善、杜衡、常汉三、马瑞昌、杨应举等。到年底,全校共有党员人数二、三十人。当时,在教师中我年纪最轻,所以,在课外我还搞学校的体育和戏曲活动。

年底,我离开四师,组织派我到井岳秀的石谦旅中做军运工作。当时,四师党组织已是一个特支了。负责人还是李子洲等人。

在石旅中,我待了两年,发展了党员并建立了党的支部——军支。

 

1983年3月孛瑞阳谈四师党组织的沿革,原件存中共绥德县委党史办)

 

我是一九二五年寒假离开绥德,原因是这年秋季李象九由宜川来,约我去军队中做政治工作。第二年春初,李象九派人来三原接我,我由白水经过黄龙山到宜川。宜川驻军是属于井岳秀的。团长石益斋(或石谦)是白水人,虽然出身江湖,但因为受了李象九的影响,颇能接受新思想。他很信任李象九,他们同是白水人,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李象九思想进步,交游很广,尤其有党的关系,他在各方面都能活动。象九本人上过学(同州师范肄业),又加以自修,文化程度较高,对士兵的文化学习很重视。同时,这里还有榆中、四师的学生来当班长、士兵(如史唯然等),所以,当时许多人都知道宜川有个李象九的学生连,人人会讲演,人人会写字,办事、买武器都较容易。……

我去时,这里已经有了几个党员,主要的是李象九、谢子长(连长)、王有才(违长)、李瑞成(连长);此外,还有几个排、班长。李象九连人数比较多,史唯然、阎红彦、呼振西等几人都在这个连。李象九连住在距宜川约四、五十里的集义镇。我去以后,首先把党组织健全起来,成立了特别支部,直接和北京的北方区委发生关系,由北方区委供给我们学习材料,指示我们工作。我们也直接向北京报告工作(这里给北方区委的一切文件,在苏联使馆被破坏,李大钊同志牺牲后完全失遗了)。当时的工作,有以下几方面:

1、发展组织。我去后,大量发展党组织。当时部队驻得很分散,我们的党员也都四散各处,所以我们就以这一连作基础,加强训练,在这一连重点发展。半年中间,党组织由不到十人,发展到将近三十人(具体数字记不清了)。外连也随时有增加的。

……

 

(李瑞阳回忆《在宜川石谦军队的建党活动》。一九五九年七月初稿,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二月补充,摘自《陕西党史资料通讯》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