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

(榆林市地方志编纂研究室)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发布日期: 2018-11-07 14:54:49.0  浏览 1428 次  未知  

  ——子洲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子洲县的新农村建设是从2006年开始,在新农村建设政策出台前,经历了1984年第一轮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独家独户经营和1998年二轮土地延包产生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土地撂荒无人耕种。2006年以来,县上根据中、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扎实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几年来,子洲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县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努力下,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子洲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召开会议,出台文件。根据市委、市政府文件要求,2006年6月12日,县委召开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出台了《中共子洲县委、子洲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子洲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子发〔2006〕33号)和《中共子洲县委、子洲县人民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行动”实施方案》(子发〔2006〕34号)两个文件,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为指导和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

2、建立机制,制定办法。2006年6月27日,县委召开由各部门主要领导和全体新农村建设下乡干部参加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研究建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联点,部门帮扶、干部蹲点、单位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公布了首批《子洲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县级领导、部门包建、下乡干部名单》;下发了《子洲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子洲县委组织部、子洲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下乡干部管理考核办法〉的通知》(子农工办发〔2006〕1号)。使各乡镇、各部门及全体新农村建设下乡干部,进一步明确了任务、夯实了责任,有力地推进了下乡工作的开展。

3、保证经费,技术支持。从2006年开始,市上每年拿出5000万专项经费,分配给子洲县480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县上在财政紧张情况下,每年拿出100万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县上还整合农口资金项目,重点向市县乡三级新农村示范村倾斜。除了资金支持,新农办抽调涉农部门技术人员,深入示范村,一个是给予技术上的扶持,再一个是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4、围绕目标,试点示范。根据市上文件精神,分配给子洲县20个市级示范村,我县确定示范村的条件是:一是村情好,两委班子健全;二是村民有致富意识;三是示范村的人均纯收入必须高于全县的平均水平;四是村上户籍人口达到500人口以上,在住人口达到300人口以上。除此之外,我县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郊工矿村重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公路沿线村重点推进专业化、产业化;山区重点村推进特色化、生态化”三种模式来确定示范村。根据这些条件,我们先拟定符合条件的乡镇和村庄,然后由村庄、乡镇一级一级申报,之后新农办实地考察,最后确定示范村名单。从2006年新农村建设开始至今,累计建设市、县、乡三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共100个(市级试点示范村37个,县级示范村29个,乡级示范村34个),推进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由点到面发展。

5、创新模式、带动发展。我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五大模式”:一是特色产业带动型。依托当地的独特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经营,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比如周硷镇双庙湾村,利用周边洋芋产量多的优势,对薯类的加工采取分散设点初加工、集中运回深加工、统一包装外销的方式,延长产业链,增加收入,同时带动了养殖、运输、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协会组织带动型。通过协会把农民组织起来,打破原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制约,壮大规模经营实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比如马蹄沟镇李家洼村成立了养猪协会,对新养殖户每养一头猪进行无偿补助,给困难养殖户资助资金,发展扩大了养猪业规模,促进了养猪业的发展。三是劳务经济带动型。通过组织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的办法,减少农民,增加收入,富裕农村。驼耳巷乡乔岔村党支部书记苗子恩是位农民企业家,现任陕西秦龙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在自己的公司里安排了300多名本村农民打工,农民打工的收入又反哺家乡、反哺农业,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四是“联姻”带动型。利用本地资源,借助外力,联手共建。马蹄沟镇张家砭村利用子洲县和张家港市对口帮扶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张家港的大力扶持和帮助。同时,这个村还与蒙牛集团公司“联姻”,在村上建成养只养殖基地、宏康乳业有限公司、蒙牛奶站等,使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发展。五是生态经济和谐发展型。开发资源,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经济,同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川口镇高焉村重视生态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突出特色农业、种草养羊业,种植覆膜耐旱高产科技示范田,栽种大扁杏、红枣等经济林,这个村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多数人住上了新房,安装了电话,生态、经济、社会得到了和谐发展。

6、取得的主要成效。一是打好建设基础——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制定规划。我县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规划,是经村民代表、全村党员、两委会成员反复讨论后,又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包村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由村两委会组织制定的,确保各村建设规划符合村情,体现民意,科学规范,操作性强。至目前,共完成了100个市、县、乡三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规划。二是抓住根本内容——壮大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抓“一村一品”发展和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围绕我县“薯、豆、羊”三大主导产业和“黄芪、蓖麻、蔬菜、小杂粮”四大特色产业,在全县选择种、养、加、销基础较好的30个村为“一村一品”示范村,辐射带动100个村整体推进。通过几年的发展,出现了种植、养殖、劳务、加工等“一村一品”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三是突破建设难点——改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一是建沼气池。2006年至今,全县各新农村示范村新建沼气池3400口,同时完成改厕、改圈配套设施建设。二是修道路。新农村示范村新修通村道路38条,里程达97.8公里。三是整治村容村貌。至2013年,新农村示范村有578户改造了旧房门面、围墙、大门,439户硬化了入户院子道路,190多户建新房,18个村治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问题。四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固新修淤地坝28座,修宽幅梯田1080亩,建抽水站21处,打机井26眼。五是通讯、电视网络建设。示范村新建移动、联通基站8处。四是狠抓重要环节——培育新型农民,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一是大力开展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培训示范村青年农民1万多人(次)。二是注重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在全县18个乡镇进行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和乡村两级干部服务技能培训。三是开展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村上建设文化活动室,添置文化娱乐设备,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强化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明确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顺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健全农村各种组织,并明确职能和岗位职责;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财务、政务公开制度;畅通村民参政、议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加强阵地建设,目前,新农村示范村村村有两委阵地;发展党员,培养干部,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自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在各示范村发展党员96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8人。

当然,在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金投入难。我县是传统农业县,县乡财政困难,乡村又没有积累,影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进程。二是农民长效增收难。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国家惠农政策的好处有相当一部分被抵消,从而导致种植业效益下滑;同时,客观上受到了劳务市场需求的限制,农民就业空间十分狭小,增收幅度有限。三是人力保证难。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和“空壳村”的增多,使不少乡村生产能力减弱,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四是思想观念转变难。由于受地域环境和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口述、资料提供者:曹阳   撰稿整理者:马慧

 

人物简介:

曹阳,1961年4月生于子洲县,任子洲县农工部副部长,2006年至2009年兼任县委新农办主任,主要负责子洲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